其实则不然。任何一件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性,必须要辩证地全面地看待矿业开发。传统的矿业开发活动从表象上看,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扰动或损害,但从全局和长远来分析,有些矿业开发活动则有效控制和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损害,从而更好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要与时俱进地看待矿业
前些年,中国矿业报记者曾多次到东北采访,每到秋季,就会发现一个奇特现象,那就是农村的房前屋后都堆满了柴火垛。这些用于冬天取暖烧饭的一垛垛柴火均来自附近的山林。
“在东北农村,柴火垛的多少和高低是衡量一家人勤快与否的标志。”当地的一个地市级原国土资源局局长说,当地并不缺煤炭资源,但由于许多小煤矿被关闭,外面的煤炭运过来又比较贵,当地村民只能上山砍树毁林来过冬。
彼时这位局长就直言,如果对当地的煤炭资源进行合理开发,虽然对煤矿周边的生态环境会有一些影响,但却保护了大面积的树林,对整个山林乃至附近的生态环境则是有益的。从总体而言,当地开发资源,对生态环境是利大于弊。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此类现象同样出现在贵州的一些偏远山区。有业内人士指出,贵州的许多山区之所以现在还山清水秀、生态良好,与当地合理开发煤炭资源有莫大关系。如果不开发煤炭资源,村民每到冬季都上山砍柴毁林,那毁坏的山林将不计其数,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损害也将无可估量。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矿业行业就一好百好,没有任何瑕疵了。多年以来,由于对矿业开发缺乏统一规划,过去长时间、大规模的矿产资源开发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一些地方的小型矿山粗放式地开发,以及一些地方重开发、轻保护的落后思想意识,导致矿山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但这既是历史阶段所致,也是前进中的问题,需要与时俱进,在发展过程中依靠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来不断加以修正、改造和提升,而不能因过去少数矿山企业破坏生态环境就全盘否定矿业行业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出的突出贡献。
正如有关专家所分析的这样:过去在生产力水平很低或较低情况下,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是第一位的,所谓“物质中心”的观念也是很自然的。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沙漠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人类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物质生活的提高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精神生活;发展生产力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坏生态;人类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须保护生态平衡。
要深刻领会总书记的论断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让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早在200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两山”论阐明了物质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勿忘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纳入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如何正确处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二者关系,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个场合给出了科学论断。
2016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时指出,盐湖是青海最重要的资源。要制定正确的资源战略,加强顶层设计,搞好开发利用。要有全国一盘棋思想,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搞好开发利用。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资源开发利用既要支撑当代人过上幸福生活,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根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下功夫。要更加重视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更加重视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2018年4月26日,习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更能充分说明这一点。他指出,有的人认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就是不发展了,没有辩证看待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他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关键是要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2019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只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可以成为金山银山。要正确处理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积极发展生态环保、可持续的产业。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加快发展生态产业,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这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传递出的信号就是矿业行业必须坚持“两山”论,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矿业的绿色发展来构建“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新模式,从而更好地服务和支撑生态文明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地方和一些部门,对“两山”论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解不全面、把握不准确,把生态文明简单等同于生态良好,以致于在具体工作中产生了巨大的偏差,总认为“将矿山开采一刀切”才算是真正的讲政治、守规矩,才是真正的建设生态文明。
众所周知,生态良好只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等同于生态文明。进入新时代,如果绿水青山等生态优势不能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转变为经济优势,当地居民依然生活贫困,那么绿水青山也就不是金山银山,也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
所以,各地只有紧紧依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民俗传统等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林则林、宜游则游,因地制宜地发展绿色产业,才是正确践行“两山”论、实现生态良好到生态文明转变的基本方略。而绿色矿业又是绿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那些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好、产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唯有发展绿色矿业,才能推动精准脱贫工作,才能更好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高标准走好矿业绿色发展之路
事实上,作为矿产资源管理部门,无论是现在的自然资源部还是过去的国土资源部,一直在谋求矿业的绿色发展之路,破解矿业开发与生态保护难题。早在2007年,原国土资源部提出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绿色矿业理念后,我国的矿业开发开始走上绿色发展之路。而发展绿色矿业的主要目的就是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通过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保护与矿业开发二者的矛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可以说,绿色矿山建设是“两山”论在矿业行业的生动实践,是矿业行业实现生态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在矿业行业的有益探索。
“矿业行业现在的勘查开发技术工艺完全可以实现绿色化、生态化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说,随着科技进步,我国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技术有了质的飞跃,涌现出一大批国际领先的矿山企业。这些矿山企业依靠先进的发展理念、技术工艺和管理制度,完全可以实现矿山的绿色清洁生产。
实际上,现在许多理念超前的矿山企业,在矿业开发活动中,通过落实新发展理念,使用先进的开采技术和选矿工艺,不仅未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还有效改善和提升了周边生态环境,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和引领者。
位于茫茫戈壁滩中的青海都兰金辉矿业公司,在绿色矿山创建过程中,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探索出了适合青海高原欠发达地区、多民族地区和生态脆弱区的“青藏高原绿色矿业发展新模式”,成功走出了一条矿业开发与生态保护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也正因为该矿的绿色发展,在寸草不生的茫茫戈壁中开辟了一片新的“绿洲”,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位于甘肃陇南市徽县的金徽矿业郭家沟铅锌矿,依靠强大的科技支撑和先进的设计理念,按照国家级绿色矿山标准,建设了机械化水平高、自动化控制先进、节能环保型数字化绿色旅游矿山,打造出了国内首屈一指的“不像矿山更像公园”的新型绿色矿山。
“过去矿区周围是荒无人烟、荒草遍地。我国通过绿色矿山建设,投资1亿多元种草种树,无缝隙绿色美化,建成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景观、景点,重塑了周边生态环境,提升了矿业形象。”甘肃金徽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张世新说。
身处“两山”论发源地的浙江湖州新开元碎石有限公司,以更加严苛的标准要求自己,注重生态立矿、科技兴矿、文明开矿,实现了开矿不见矿、矿区赛花园。该公司在行业内率先破解废水、废气、废渣高效环保处置难题,实现资源利用率达100%;同时,积极开拓矿产品深加工,探索产业链延伸,走出了一条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之路,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高品质、低消耗、无污染、有效益、和谐化的绿色矿山发展模式,让精美的石头唱出了动听的生态文明之歌。
还有位于西部干旱地区的一些矿山,在绿色矿山创建中,通过种草种树、美化环境,打造出一片片赛似江南的美丽和谐矿区,森林覆盖率、水土保持率远远高于开矿之前。可以说,全国各地在建设绿色矿山的过程中,以绿色发展理念为统领,因矿制宜,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绿色化、生态化发展模式。
原地质矿产部矿管局副局长、国内权威矿产资源专家傅鸣珂在西北某地现场调研一家煤炭企业的绿色矿山创建工作后,曾十分感慨地说:“我国矿山行业现在已是日新月异,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特别是通过绿色矿山建设,彻底改变了传统矿业的‘脏乱差’形象。矿业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不仅没有造成损害,还有效改善和提升了生态环境。”
即便是一些在许多人眼里被视为损害生态环境最大“元凶”的露天矿山,这些年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通过超前规划、多规合一、有序开采、科学修复,一些矿山在开采后甚至在开采中,积极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恢复,有的平整为良田,有的改造为建设用地,有的则建起了矿山公园和生态旅游景区。
河南郏县在露天采矿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中,建立了“绿色银行”制度,规定矿区周边500米范围为矿山生态治理恢复区,由矿山企业全面负责。如果矿区周边是基本农田无法进行生态修复的,异地置换同面积进行生态修复。这一做法不仅有效改善了矿区内的生态环境,还让周围的许多荒山得到了绿化美化。
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阿基米德曾有这样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对我国的矿业行业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矿山企业尤其是露天矿山,刚刚建成投产时,也许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损害,但如果给其充足的“边开发变治理”时间,原来寸草不生或荒草丛生的荒山,一定会变成绿树成荫、鲜花铺地的金山银山。这样的绿色矿山,又何尝不是在支撑和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