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15年来,这一论断不断延展深化、丰富完善,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涵,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在“两山”理念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快车道,美丽中国壮丽画卷徐徐展开。
淮北作为全国知名煤炭资源型城市和能源基地,建市60年来,为国家贡献原煤10亿多吨、输电数千亿度,也付出资源锐减、生态环境恶化等沉重代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确立了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发展战略和“一二三四五”总体发展思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产城融合,成功将昔日煤灰蔽日、沉陷遍地的“矿山城市”打造成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的“公园城市”,获评中华环境优秀奖、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绿化模范城市,已从“宁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转变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发展阶段,并向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最高层次发展阶段加速迈进,着力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换通道,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转换。2019年7月21日和2020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淮北转型十年有成》《安徽淮北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全面展示淮北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
一、重构“绿水青山”自然生态,夯实“两山”转换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生态文明建设“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不要搞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多做一些功在当代、利在长远、惠及子孙的事情”。在转型发展进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直面多年吃“资源饭”留下的生态欠账,坚持不懈“增绿”“护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把好山好水保护好,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幸福美好生活增长点。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一以贯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截至8月12日,全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1.4%,空气优良天数占比同比上升9个百分点,实现“一降一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让青山可望。克服石质山岩石裸露面积达60%、被公认为非宜林荒山等困难,独创“七步造林法”,为20多万亩石质山披上绿装,荣获全省唯一“石质山造林突出贡献奖”,相山森林公园晋升“国家级”,淮北天际线持续绿起来、美起来。坚决关停采石场、小水泥等企业,实施采石宕口治理,原本满目疮痍的烈山、卧牛山等废弃采石场重现生机,552.6公顷山体焕然一新、绿意盎然,成为山、水、林、草、景相融的郊野公园,增添了市民游玩新去处。
让碧水可亲。坚持化害为利,综合治理采煤沉陷区18万余亩,有效解决近20万失地农民生产生活问题,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被联合国人居署誉为“土地再生的奇迹”,国家自然资源部在淮北召开全国矿山生态修复暨采煤沉陷区治理座谈会。建成淮水北调市级配水工程,推进雨污分流工程和中水回用,获评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做好幸福河湖文章,满足市民亲水、休闲、健身、旅游等需求,打造绿金湖、碳谷湖、南湖及圆梦岛等众多湖泊湿地、滨湖公园,引来天鹅、白鹭等候鸟栖息,一个缺水城市蝶变成为水清岸绿环境美的山水生态之城。
让自然可得。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编制全域空间统筹规划,科学布点建设新城新区,把“公园城市”理念融入其中,持续优化生产、生活、生态布局,高标准推进老城区综合改造和东部新城建设,420平方公里规划区内山水生态达200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38%,“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城市风貌彰显,市民抬头见绿、移步换景,宜居舒适度、生活幸福感持续提升。实施“三森创建”及小集镇创模达标工程,成功创建3个省级森林城市、12个省级森林城镇、111个省级森林村庄,农田林网控制率超过85%。良好的生态环境使淮北成为省内最吸引人城市,201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高于户籍人口8.3万人,连续6年保持人口净流入。
二、打造“金山银山”产业生态,激活“两山”转换动力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在加快淮北高质量绿色发展中,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殷殷嘱托,深刻汲取牺牲环境搞开发的教训,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链条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真正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生态破坏,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推动经济生态化。全面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新产业、未来产业,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积极引进产业链高端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以碳基、铝基、硅基、生物基和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等“四基一高一大”为主导的战新产业快速发展,拥有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陶铝新材料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两个省级新兴产业基地。加快传统产业绿色改造,推动煤炭从工业燃料转变为基础化工原料、高端工业材料,形成“煤—焦—化—电—材”循环经济模式,将煤炭“吃干榨净”,不断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卖出数倍、十几倍于原煤的“好价钱”;传统火力发电向绿色节能环保升级,平山电厂二期135万千瓦新型高效洁净煤发电机组,每发一度电仅耗煤251克,代表世界最先进水平。与上海交通大学协同创新研发陶铝新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和汽车轻量化等领域,“高性能陶铝活塞产业化”项目入选科技部重点专项,以其独特的性能从源头上实现了节能减排。
推动生态经济化。注重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融资20亿元建设石榴特色小镇、龙脊山景区、濉溪柳孜生态文化园等,打造双楼花海、芳香小镇等休闲林业项目,举办石榴文化旅游节、葡萄文化旅游节、黄里杏花节等活动,相山区健康食品小镇入围“中国特色小镇50强”。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等签订合作协议,培育“塔山石榴”“段园葡萄”“黄里笆斗杏”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及证明商标。发展特色果树种植业17万余亩,年产值近20亿元,培育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在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4家,实现一个生态产品带动一个产业、促进一方发展。同时,推动城市发展逻辑由“产城人”向“人城产”转变,在碳谷湖、绿金湖、南湖等组成的中心湖带,以及南山、榴园、龙脊山等风景区连接的生态绿脉之间,规划建设绿金科创大走廊,在湖畔美景旁嵌入科研院所、科创中心、高层次人才公寓等设施,在青山掩映中布局陶铝新材料、新能源电池等创新产业,以良好生态优势促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让高品质生活创造高价值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
三、提升“常态长效”治理效能,强化“两山”转换制度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特别是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求。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指示,把生态环保工作融入日常、抓在平常,渗透到生产生活全过程,推动发展理念、制度体系、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整体绿色化变革,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完善环保长效机制。建立并全面落实突出环境问题包保整改责任制,加大生态环保在县区、相关部门考核中的权重,探索推行GDP与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双核算、双评估、双提升机制,引领全市上下抓生态修复、抓环境保护。构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网络,手段完备、数据共享、实时高效、管控有力、多方协同的监测预警长效机制不断完善。持续深化河(湖)长制、林长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出台创建全国林长制示范区实施方案,河(湖)长制省级考核连续三年优秀。
建立市场出清机制。严把入口关,对不符合绿色转型导向的项目,坚决不予准入,2019年仅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就婉拒总投资70亿元的17个项目,综合评审准入率40%。近3年来退出环保不达标、技术落后的规上工业企业338家,煤炭去产能1000余万吨。目前,全市非煤产业已“三分天下有其二”,经济增长由工业主导转向服务业、工业共同主导的产业结构新格局。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依托全市3200支志愿服务队、近20万名志愿者,常态化开展植树造林、河道清理等志愿服务,以典型示范带动群众参与,使低碳节能、惜水护绿成为市民自发行为。建成覆盖全市城区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络,设280个站点,投放1.14万辆,日均使用量5万余次;加快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建设,采购448辆新能源公交车投入使用,“绿色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入选第一批省级示范工程;全力推进垃圾分类处理,日处理餐厨废弃物100吨,入选国家第四批餐厨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新建成投产的旺能垃圾发电厂,日处理垃圾1500吨,各项排放指标低于欧盟标准,达世界先进水平。
中共淮北市委书记 黄晓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