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这里是一座废弃采石场。如今,经过生态修复,成为游人拍视频、发抖音的网红打卡地,快速带动了我们当地的生态旅游。”江西吉安市永新县三湾乡石口村一村干部欣喜地说道。
石口村采石场实现从“废弃矿山”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三级跳,源自于永新县探索实践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新路径。
永新县以入选全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试点县为契机,先行先试“生态修复+”机制,融入“红、古、绿、业”元素,通过市场化运作、系统化治理、融合化发展,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使一座座废弃矿山变身“金山银山”,全县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走进“春天里”。
“生态修复+社会资金”,市场化运作破难题
地处罗霄山脉中段的永新县,是举世闻名“三湾改编”所在地,也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大县、中国绿色名县,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矿产资源丰富。
“长期粗放式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严重破坏地形地貌、土地资源、水土环境、自然景观,形成难以愈合的生态创伤。”永新县自然资源局负责人告诉笔者,全县共有历史遗留废弃矿山51座、灾毁退化废弃土地3块。
一边是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历史欠账,一边是地区经济欠发达的县情。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结合点,化解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任务繁重与投入不足的矛盾?
“全面推行市场化运作,统筹财政资金、撬动企业资金、发动民间资金,不断增加生态修复投入。”该负责人说,永新县采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多资本融合”新模式,引进江西省地产开发集团(以下简称“集团”)对全县废弃矿山进行生态修复,资金投入不足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
“实际操作中,集团负责规划设计、工程建设、修复后土地开发利用,政府负责项目方案、投资审核与质量把关,共同打造政企双方各司其职、权责清晰、收益共享的合作格局。”该负责人介绍。
永新县全域修复项目预计投资1.94亿元,产出增减挂钩规模指标1315亩、耕地占补平衡指标3330亩,直接收益可达3亿元,还有新增的林地指标、废弃土石料资源利用等间接收益,实现收益以肥补瘦、资金整体平衡、政企利润分成。
此外,还有显著的生态效益。永新县全域矿山修复后,每年可实现固碳约6500吨,释放氧气4700吨,产生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约6.5亿元。
“生态修复+全域规划”,系统化治理提质效
51座废弃矿山,3块灾毁退化废弃土地,犹如一块块“疮疤”镶嵌在山岭间,遍布全县各地。如何统筹规划,全域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
“将全县废弃矿山和灾毁退化废弃土地整体打包,由集团按照‘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水则水、宜留则留’的要求,全面勘查、全域规划,‘一矿一策’制定生态修复方案。”永新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龙怡华说。
永新县根据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空间分布,科学规划了罗霄山脉湘赣边界片区、罗霄山脉南华山片区、禾水以南片区、禾水以北片区及禾水流域生态修复系统的“四区一水”生态修复空间格局。
在此基础上,永新县确定了适宜修复为建设用地的治理面积50.76公顷;适宜修复为林地的治理面积31.83公顷;适宜修复为水田的治理面积3.45公顷,适宜修复为旱地的治理面积145.71公顷。
笔者采访了解到,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中,永新县突破传统技术,一方面采用削坡减载、填方续坡、截排水等生态修复措施,对废弃矿山边坡进行系统化治理,重构生态系统;另一方面,综合采用植生基材喷播、液力喷播等施工工艺,培育喷播植物自生长能力,构建自生长系统。
截至目前,永新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80余亩、新增林地60余亩、盘活废弃土地资源70余亩、恢复生态功能区100余亩,项目区内植被覆盖率达90%。
“生态修复+文旅融合”,融合化发展蹚新路
“升级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精品标杆工程”“县市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县市级红色文化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全国党员修为与组织纪律主题教育基地”……
一个个冠以或红色教培,或生态休闲,或户外拓展,或会议会展之名,或集于一体的红色教育生态旅游景区,在昔日的废弃矿山之上迅速崛起,成为引领永新红色旅游发展的新地标、新门户、燎原地。
永新县坚持“生态修复+文旅融合”,以“古”带“红”,以“红”促“绿”,以“绿”兴“业”,引入文旅产业,打通“两山”转换通道,推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由单纯的植被恢复向新兴产业转变,探索走出一条废弃矿山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可持续发展之路。
石口村充分融入“三湾改编”等红色经典文化,积极引入红色拓展竞技、AR人机互动、情景再现体验等特色产品,重塑“三湾红旗营”,打造红色研学基地,成功入选江西省生态修复十大典型案例。据悉,项目运营后,年均接待游客达12万人,年营收达2000万元。(来源:中国环境APP)
石口村废弃采石场生态修复案例,在永新县并非个案。目前,烟阁乡长富山体滑坡治理项目、龙田乡西江村裸露山体等14个治理点、石桥镇梅田洞石灰岩矿等14个治理点、坳南乡坳南村碳质页岩矿等8个矿山的生态修复正有条不紊推进,部分工程已经竣工投入使用。
“下一步,永新县将深化‘生态修复+’机制运用,充分依托红色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乡村文化、农耕文化等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换,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龙怡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