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关村绿色矿山产业联盟网站!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矿业动态 > 绿色矿山
乌拉嘎金矿:曾经的“全省黄金支柱,龙江掌上明珠”
来源:YS  日期:2025-02-10  浏览量:23  文字:【 】【加粗】【高亮】【还原

在历史上,黑龙江沿岸素有“三千里江山,黄金镶边”的美誉,全省黄金储量居全国第二位,其中砂金居全国之首。当年大量“闯关东”的移民,也正是为淘金而来。

乌拉嘎金矿距黑龙江边仅二十多公里,曾是国内黄金行业最大的露天矿之一,素以“全省黄金支柱,龙江掌上明珠”而闻名于世。



乌拉嘎金矿是以发源乌拉嘎镇境内的乌拉嘎河命名的。乌拉嘎在鄂伦春语中,意为“上边的河”,达斡尔族语为“流金的小溪”。

乌拉嘎金矿在近九十年的发展历程当中,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由原始手工作业转变为集采、选、冶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现代化黄金企业。但作为资源型矿山企业,乌拉嘎金矿又不可避免地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


乌拉嘎金矿起步于1936年春,即伪满洲国康德二年。当年,由伪乌云县(现属嘉荫县)商会集资,会长张景臣出面组成一个探矿队,他们从乌云镇出发,沿结烈河往上游进行实地踏查,边走边“按碃”探矿。那时,探采金苗非常神秘,探矿挖坑称为“按碃”(称挖坑不吉利)。因此,“老淘金者”用“按碃”方法找矿是最常用且效果最好的一种方法。


这个探矿队沿结烈河在河道两侧密林当中辗转半年,才到了乌拉嘎河上游,终于在小马拉岛探出了品位很高的金苗,一个溜出金六分(18.72克)以上,是罕见的“爆头”。

恰在此时,这个探矿队不巧到了无米下锅的地步。于是,会长张景臣委派绰号“董瘤子”的队员回到马云镇找商会送粮。这个队员仅走到佛山县双河镇时,就被日本警备队杀害了。不久,张景臣等人回到乌云取粮时,也被日本警备队捉去,从此下落不明。此后,乌云、佛山(即嘉荫县)两县再无人敢进山探矿。 

到了1937年雪融冰消的时节,一个住在五隆桥作皮羌子的猪户—一绰号“老桦皮”,打猎到了北沟(也称“北乌拉嘎河”)。他在北沟西南小沟发现了张景臣他们探过的碃眼和毛尖砂(称土堆不吉利)。当时“碃眼”边还有一只死去的小鹿。于是,猪户“老桦皮”就把此地叫作“小鹿儿倒”。后来“小鹿儿倒”由谐音演变为“小乌拉岛”,又称“乌拉嘎岛”。这里有砂金的消息很快传到了萝北县伪太平沟金矿局,引起了盘踞在太平沟的日本“满洲采金株式会社”的注意,并对小乌拉岛砂金垂涎三尺。

1938年,日本人吉勇和大把头孙成吉(绰号孙大干)先后两次带领太平沟武装探矿队对小鹿儿倒(即小乌拉岛)进行 查勘,查证了此处有可采砂金矿体。随后,大把头孙成吉在此设立了“永林采金公司”,并在乌拉嘎河一带放段开采小乌拉岛的砂金。

大把头孙成吉还伙同日本人吉勇在此设立了矿警队和警察队等机构。1939年6月下旬,东北抗联将领赵尚志率领100多人的部队刚从前苏联返回,途经佛山县(即嘉荫县)乌拉嘎河(北沟)金矿时,对盘踞在那里的日伪机构发起袭击,捣毁了敌人的营垒,除日本人吉勇和孙成吉逃进深山外,击毙日军数人和伪矿警20多人,缴获了电台、砂金和大量面粉等物资,采金工人大部走散。当年9月,日本人吉勇和孙成吉又重新组织开工采金。 

1940年,日本关东军情报特务白石在北沟建立了“白石采金所”,采金工人达到2500多人。这一年,从黑河来的淘金把头孙少明带人又在大结烈河探明一个长1.3万多米,宽60多米,厚4米,品位0.35克/立方米的矿体,并在大小结烈河成立了“茂源采金公司”,小乌拉岛连同北沟大川两条金沟,聚集采金工人5000多人,平均每月可采黄金近三四千两。当时,采金业实行“把头大柜制”,工人只有卖苦力的份。就是由大柜(财东)出资招工、探矿。然后,把所探得的矿源,划分成几个乃至几十个矿段,分别交给领一个段或几个段的二柜(把头或二柜)去经营,大柜坐等收金分成。如乌拉嘎金矿小乌拉岛的砂金段,即由大柜孙成吉组成永林采金公司放段,共放了一百多段,下有小把头百余名(小把头就是金班长,除打份金时多抽分一些外,大都参加采金劳动)。这一年,也是采金最盛时期,年产金3.82万两。到1942年,又在南沟二支沟探出新矿源,由于金苗旺盛,一个金班20多人,日采金10余两,但苦难的矿工大批死去,金矿随之衰落。

 当时的北沟好不热闹,商号、客栈、烟馆、宝局、妓院、小馆、工棚子、以及军警宪特机关绵延数里,呈一时畸形繁华,人口逾万。汇聚到老金沟的采金者,除囚徒、义军被俘将士、破产农民,还有叫花乞丐、江湖术士、侠义壮士、溃兵散勇,可谓三教九流,无所不有。来到老金沟后,这些人又与以射猎为生的鄂伦春猎手杂处一起,骁勇剽悍,地方官吏难以驾驭,加之官绅匪盗沆瀣一气,遂使金沟关卡林立,打家劫舍、砸孤丁等皆属日常所见。

1943年以后,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处处失利,黄金无销路,只好封沟关闭金矿。此后,把采金船拆卸运走,放火烧掉了各金沟的工棚子,把工人强行押往哈达密河修筑大坝。还贴出布告:有入山者,格杀勿论。

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乌拉嘎金矿一度被地方土匪和保安队把持,匪首纪洪福自封为局长,他们采取收官金、出“中央”票子、开妓院、烟馆、赌场(宝局号)等卑劣手段压榨矿工血汗,到处设卡抢劫民财,并先后在北沟、南沟、大结烈河、小结烈河滥采乱掘,不到一年淘金2万余两。

  刘政委率部将红旗插到乌拉嘎金矿,使乌拉嘎金矿回到了人民手中。早在1946年2月,时任合江省鹤立等五县中心县委书记、合江军区独立团政委、鹤岗煤矿矿务局政委的刘仲甫奉命率领一部分部队攻打盘踞在佛山县(即嘉荫县)乌拉嘎矿区的土匪,当年6月,佛山县县长李巨川带领部队进入乌拉嘎矿区领导金矿生产。于当年8月初,刘政委率领一个团的兵力再次攻打乌拉嘎,重点打击土匪保安队,对鄂伦春人采区实行争取、团结的政策。当年11月,李荆璞率合江军区独立团和老五团再次开进乌拉嘎矿区,围剿土匪并领导金矿生产。这一时期,乌拉嘎矿区由合江军区后勤部工矿处管理。

 1947年8月,乌拉嘎金矿局成立,王德生任局长,谷铁流任政委。下设北沟、南沟、 大节烈河、都鲁河4个分局。 当时,合江省委十分重视乌拉嘎矿区的黄金生产,省委书记张闻天指示:“佛山县(主要是指乌拉嘎矿区)要把生产金子放在第一位,要多生产金子支援前线,这是巩固解放区的需要,也是提高解放区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于是,金矿党委一面发动群众开展反把头斗争,一面恢复生产建设,成立了工会和矿山管理委员会,取缔赌场、妓院、烟馆,号召工人“拉沟探矿,寻找新矿源”。

  为了恢复生产建设,稳定矿工队伍,乌拉嘎金矿局党委、各分矿管委会和工会的干部们走遍了方圆几百里的几十条大小金沟,宣传解放战争的胜利形势,宣传省委书记张闻天“多生产金子支援前线”的号召。与此同时,派人把流散到鹤岗下了煤矿的淘金工人迎回旧矿山淘金,分散在南沟、北沟、大结烈河、四十烈的100多个采金小组都恢复了采金作业。但是,在残沟贫矿中淘金,劳动强度大,产量不高,要多生产黄金支援前线,就必须找到新沟、新矿。于是,分局工委又号召矿工“拉沟探矿,寻找矿源”。矿工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纷纷走进深山密林拉沟找矿。从1948年到1949年间,仅在南沟分矿就找到新沟10多条,建设新采金作业点40多处。在很短的时间内,乌拉嘎矿区便由一个残沟贫矿区一跃变成新沟遍地、矿点林立的砂金矿区。


1948年,人民解放战争从防御转入进攻,解放区人民踊跃参军参战,前线迫切需要财力物力支援。当时,合江省委向矿工们发出了“一两黄金,武装一名战士”的号召。分局党委用“后方多流汗,前方少流血”号召矿工多生产黄金,支援前线。当年4月,在大结烈河中游的四十烈试钻成功,随即放段开采,当年产金6100两。

1949年4月,合江省与松江省合并为松江省,成立了松江省金矿管理局,将乌拉嘎金矿改称为松江省金矿管理局乌拉嘎分局,辖南沟、北沟、都鲁河、大结烈河、小结烈河、四十烈6个采金所,并从哈尔滨招收“新妇女”(当年把获得解放的妓女称为“新妇女”)147名。有了这些“新妇女”,使一部分淘金光棍汉娶上了“新媳妇”。当年,金矿有一个家属采金队,就是由这些“新妇女”组成的,队长为张玉昆,她们为金矿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到上个世纪80年代,这147名“新妇女”在乌拉嘎金矿仅剩3人了。但“新妇女”的功绩已被载入了史册。

     从1950年3月起,相继探出了南沟的老冻沟、暖毛沟、西北沟和小北沟,从而使产量跃增到15506两。到1951年春,工人李希芝又探出了腰乌拉嘎大沟。此后,又相继探出了林志生小沟、上马骑河小沟等新矿点。 

从1946年乌拉嘎金矿获得解放到1952年底,累计采金8万多两,按当时合江省委(后为松江省)“一两黄金,武装一名战士”的号召,等于为解放战争武装了8万名战士,有力地支援了人民解放战争。

 1950年,为支援抗美援朝,全国人民掀起了捐献飞机大炮的热潮,乌拉嘎金矿的广大矿工也投入这一热潮中。当时,各分矿采金工人每天都义务多上一个溜。采金工人和矿上的干部们除了每天义务献工,还从自己当月的份金中拿出金子来捐献。仅一个月的时间,乌拉嘎金矿区就捐献东北流通券7000万元,与桦南和黑河两个金矿共同购置并捐献了喷气式战斗机“黄金号”,为抗美援朝的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53年,政府还为采金工人颁发了捐献纪念章,上面是一个喷气式飞机模型。这个阶段,乌拉嘎金矿局的生产、探矿、财务、供应等各项管理工作都卓有成效,组织机构健全,干群关系密切,物资供应充足,文化生活活跃。

     从1953年起,社会上刮起一股“黄金无用”之风,采到黄金换不到钱,矿工生产情绪低落,致使乌拉嘎金矿的黄金生产萎缩,处于维持阶段。乌拉嘎金矿局的管理体制由县团级缩小为科级,先将乌拉嘎金矿下放给黑河专署工矿管理局领导,随后又将乌拉嘎金矿下放给县工业科,变为地方国营企业。1954年,工人只剩下648名,产金量下降到3492两。

采金工人有“不扔锹镐不服穷”的优良传统,他们在生产不景气、生活困难的情况下,积极响应金矿的号召,探找新矿源。到1955年4月,李雪仁等5人探出了新沟---团结沟,含金极富,出了暴头,矿区又空前地兴旺起来,1955至1956年的黄金产量都超过万两。邓云献班于1957年7月在团结沟的河谷下段发现416克、554克、1152克的3块“狗头金”。全矿的人都欣喜若狂,大的1152克重的“狗头金”后来被存放到北京工业陈列馆。

1960年,黑河金矿局地质队在团结沟的金星沟、胜利大沟、五龙桥3处矿点进行普查。原乌拉嘎金矿局地质队探得了上马骑小沟的矿体。

1962年6月,黑龙江省政府决定,改变全省改变黄金生产管理体制,再次设立乌拉嘎金矿局,直属于黑龙江省机械冶金厅领导,负责领导下属北沟、南沟、团结沟、新青、萝北等金矿,并组织领导嘉荫、萝北、汤源3县及伊春市境内的的各金矿。当时,国家为了扶持黄金矿山建设,增加了银行贷款,提高了黄金价格。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下,乌拉嘎金矿局修筑了公路,增加了汽车。 

乌拉嘎金矿局成立以后,充实了局、矿领导力量,建立健全了机构,稳定并扩大了工人队伍。1962年9月,第一批204名集体采金工人经国家批准转为全民所有制工人。

从1964年3月起,乌拉嘎金矿局隶属冶金部领导。当年5月,省冶金厅投资64万元,在新青小鱼河建立了机械化采选场,在北沟建设一艘50升采金船,于1965年9月建成投产,当年产金74两。这座矿山第一次有了机械化采选设备。

1964年9月5日,黑龙江省有色金属公司政治部转发省委任命令,任命王修仁为乌拉嘎金矿局党委副书记兼局长。当月18日,冶金部将乌拉嘎金矿局的正副局长,正副三总师归部管理。当年12月,黑龙江省有色金属公司政治部决定:乌拉嘎金矿局设立政治部,充实加强了黄金企业的党务与政工机构。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企业管理的加强,黄金生产回升很快,1965年产量达到3604两,交通条件和职工住宅条件也有了改善。

1965年3月,冶金工业部将原黑龙江省有色金属公司更名为黑龙江黄金公司,受中国黄金矿产公司和黑龙江省政府双重领导,乌拉嘎金矿局为下属单位。文革期间,乌拉嘎金矿局受到严重冲击。到 1975年2月,乌拉嘎金矿仍由重新组建的省黄金公司领导;1979年10月为中国黄金总公司的直属企业。

从1966年起,东北黄金地质勘探公司在团结沟北山发现岩金矿床。经过十年奋斗,到1975年完成勘探工作。为黑龙江省探获了第一个特大型岩金矿床,在中国第一次找到了斑岩型金矿床。

1967年6月,老工人佟金发凭借多年淘金经验,在团结沟的东山坡下挖了个浅井探矿,挖不到1米,就发现了含金砂,用簸子一摇,金子很多,而且金子“带刺”,此后才知道此乃为岩金。1968年,金矿派人到山东招远学习,回来后用柴油机做动力,安装了33盘石磨进行简单生产。1970年建成日处理矿石25吨的小选矿厂,用混汞法选矿,当年产金743两,从而走上了“砂脉并举”之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1971年小选矿厂的产量下降;新青小渔河采选厂停产,当年产金仅1515两。

为了尽快摆脱这种被动局面,金矿局领导根据生产需要,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搞会战,修桥、筑路、剥离和建筑厂房。经过一年的施工,1975年6月,日处理矿石200吨的选矿建成投产,当年产金700两。选矿厂建成后,又转入露天采场的剥离工程,在无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干部带头采用人力施工。陈剑飞副省长到金矿检查工作时,对这种自力更生建矿山的革命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

1975年8月,王震视察黑龙江省黄金工业时,指示“要把团结沟工程尽快搞上去”。当年9月,铁道兵89313部队进驻矿区,承担露天采场剥离任务。从1976年起,国家冶金工业部先后批准了《团结沟金矿地质勘探报告》《团结沟金矿初步设计》《团结沟选矿工艺流程设计方案》和《对团结沟选矿广固液分离设备选型的报告》。 为了适应矿山建设,金矿局党委确定了“六五”期间“以基建为主”的指导思想,强化指挥系统,成立“基建会战指挥部”,充实了领导力量,组建了施工队伍。坚持“以内函为主,外选为辅”的方针,密切与长春黄金设计院、铁道兵、工程兵、武警00515部队(即704地质队)以及省内13个建筑施工单位密切合作,使工程顺利完工。

团结沟金矿建设工程作为国家黄金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包括采矿、选矿、尾矿、供电、供水、机电维修、总图运输、生活福利以及其他设施建设,时间紧、任务重、质量严、难度大。为了搞好矿山建设,金矿局坚持“以基建为主,生产为辅”的指导思想,强化基建指挥系统,组建施工队伍,保证了施工的顺利进行。铁道兵部队完成剥离任务后,于1978年3月撤离。当年9月,黄金部队502团进驻矿区,承担了日处理矿石500吨的选矿厂主厂房、尾矿、供水、机修厂房等地表工程建设。参加设计和施工的还有长春黄金设计院、哈尔滨送变电工程公司等13个单位。经过3年零4个月的建设,团结沟金矿已初具规模,采、选综合生产规模已达到日处理矿石700吨的能力。选矿采用二段闭路磨矿,空气搅拌浸出,三段逆流洗涤,一次过滤和锌粉置换的全泥氰化流程。

1981年以后,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冶金部、中国黄金总公司和省黄金公司共同加强了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尤其重视党政一把手的选配、考核、培训提高,由过去单纯经验型向知识型为主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型飞跃。乌拉嘎金矿局先 后选任党委书记张文泉和武江、局长王瑞山和毛振兴分别主持党委和行政工作。以他们为首的党政领导班子,率领全局干部和职工群众刻苦顽强地完成了日处理矿石1000吨的岩金矿采选场(厂)一期工程的建设、试产和调整任务,于1983年7月,乌拉嘎金矿局大型露天岩金选矿厂建成投产,当年产金4839两。1985年4月,经国家验收合格移交生产,当年产金1.25万两。

在团结沟建设工程接近尾声的时候,又进行了砂矿建设。“六五”期间有3艘采金船和2处水枪采场相继在北沟、团结沟、大结烈河建成投产。1984年,龙江1型溜槽投产。砂金产量由1980年的72两发展到1985年的3593两。

 金矿局还非常重视群众采金,拨出推土机帮助剥离,及时解决资源、用水和技术等问题。群众采金发展很快,人员千余,1985年产金1835两,比1980年提高2.6倍。

截至到1985年末,全局年产黄金总产量达到1.8万多两,是1980年的3.2倍,创建国以来的历史最好水平。据统计,从1947年到1985年,乌拉嘎金矿局向国家累计上缴黄金242585两。当年,全局有职工1853人,设有采场、选矿厂、水枪采场、采金船、探矿队、机修厂、汽车队和职能科室等26个单位,矿区所在地乌拉嘎镇有人口9000多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矿区生产的加快发展,职工生活福利设施也有了相应的改善。矿区有中学、小学、医院、商店、俱乐部、养老院、托儿所、浴池、电视差转台、农场和劳动服务公司。职工住宅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科技人员住进了新楼。矿区环保工作、计划生育工作都有所加强,党风和民风明显好转。

1989年1月,全国黄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黄金总公司乌拉嘎金矿矿长伦昌被国家黄金管理局授予“全国黄金行业优秀企业家”荣誉称号,在中南海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的接见。这是这座金矿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金山人。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是乌拉嘎金矿鼎盛时期。那时,整个矿区日夜灯火通明,道路四通八达,昼夜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各种饭店、旅店、商店、舞歌厅林立,那叫一个繁华。每年的黄金产量都在4万两以上,有时达到5万两,1995年高达5.7万两,开创了有史以来的最高产金年份。

也就是在此期间的1993年3月初,陈雷老省长重访乌拉嘎金矿时,当即题笔写了《清平乐》一首:“天高云淡,古岭呈新颜,采矿工人是好汉,为国常做奉献。乌拉嘎河重兴,生气高上群峰,采金五万争夺全国一名。”与此同时,还挥笔写下了“全省的黄金生产支柱,龙江的一颗掌上明珠”的题词。

到2000年以后,随着矿产资源变化,生产计划有所调低,但乌拉嘎金矿每年仍在1100千克以上。

文中提到,乌拉嘎金矿不仅是黑龙江省最大的金矿床,而且是全国最大的露天开采金矿山。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遗迹,2005年8月,国土资源部批准乌拉嘎金矿为首批国家矿山公园。与此同时,乌拉嘎金矿领导考虑到矿区地处偏远,职工子女的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又在伊春市中心区新区建立了黄金花园公寓,将金矿部分职工的居住地搬迁至新区。

2007年11月,乌拉嘎国家矿山公园开园,总面积l55.78平方公里。乌拉嘎岩金矿床是中国最大的斑岩型金矿,保存有我国极为典型与珍稀的矿山遗迹。这个公园总体规划分为矿山游览、矿山生产经营、特色景观游览、民俗风情野营景观、鄂伦春民族风情园等5大类14个景观游览区,为游人提供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文化娱乐和科学教育的场所。

2008年3月,乌拉嘎金矿更名为“黑龙江乌拉嘎黄金矿业有限公司”,是隶属于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的一个中央企业。公司下设采矿、选矿、冶炼三个生产车间和12个职能部门及辅助生产单位。

到2010年2月,这个公司露天开采结束,开始转入地下开采,日处理矿石1000吨的生产规模。选矿工艺为原矿浮选+精金矿培烧+氰化提金,年产黄金1000千克以上。2012年,生产黄金1039.45千克,实现利润8183万元,促进了企业的二次腾飞。





 如今,乌拉嘎金矿已停产多年,老矿区,跟当年简直判若两地。街道上行人寥寥无几,房屋大多紧闭门窗。有些房子的窗户都碎了,也没人管。野草疯长,鸟雀成群,倒是一派自然景象。最让人唏嘘的是,那些曾经日夜繁忙各个生产车间,机器轰鸣,现今也是寂静无声。但乌拉嘎金矿,作为曾经的国有大型企业,为我国黄金产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将永载史册,也必将成为中国黄金矿山史上又一座熠熠生辉的金色丰碑,永久镌刻在共和国采金人共同的记忆里。

    参考资料:《黑龙江省志·地质矿产志》《黑龙江省志·黄金志》《嘉荫县志》《他率部将红旗插到乌拉嘎金矿》《老省长重访乌拉嘎金矿》等。

 



绿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