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此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4月22日,我们迎来了第56个世界地球日,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年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通过生态修复与绿色矿山建设实践着对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以系统观念推进生态修复,“三维创新+刚性政策”让矿山变成“绿矿”,这种“预防+治疗”的双轮共进模式,奋力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故事,持续为城市生态赋能。
重构·赋能·共生 以系统观念推进生态修复
黄芩、地黄、丹参、射干……绿油油的小苗随风舞蹈。4月21日,记者来到位于济南市莱芜区陶北中草药基地,看到的是一幅遍地中草药欣欣向荣的场景。很难想象,这个曾经满目疮痍的矿坑,如今摇身一变,变成了集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于一体的“宝地”。
陶北村种植的中草药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莱芜区地处鲁中山区与泰山东麓交汇处,因长期矿产开采与农业开发,部分区域生态系统受损。莱芜区确立了“生态立区”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探索出一条生态修复与高质量发展之路。
重构体系,“三位一体”创新修复治理模式。首先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整合各方资源,明确责任分工,坚持“一矿一策”,全面掌握废弃矿山生态系统现状,筛选出最适合的修复方案。构建“生态治理-产业转型-机制创新”三位一体体系,创新生态修复治理模式,采用“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宜耕则耕”等策略,分别针对不同条件的废弃矿山和区域,实施自然恢复、植树造林、复垦耕地、打造山体公园、引入产业项目等措施。贯彻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理念,摸索打造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示范区,通过各要素提升,构建全域生态空间格局。通过系统性生态修复,消除了视觉污染,恢复了生态系统自然风貌和功能,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土壤质量,增强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了区域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莱芜区孟家洼村自然恢复现状图
同时,利用“生态修复+产业导入”理念为该模式赋能,引进中草药种植基地等产业项目,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提升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优化了区域产业结构,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动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增长。
莱芜区许家沟山砂矿治理前后对比图
这种创新方式,在生态修复过程中成功构建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政府通过政策支持、资源整合和科学规划,为项目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和方向指引;市场主体充分发挥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推动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通过新增公园绿地、土地流转、就业增收等方式共享发展成果。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环境治理难题,提升了土地资源的经济价值,促进了民生改善,实现了环境、资源和社会的“多赢”目标,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范例,也为今后生态修复工作打开了新的工作局面。
“三维创新+刚性政策” 让矿山变“绿矿”
车还在行驶中,硕大的“环保”二字已映入眼帘。4月21日,记者来到山东济钢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走近细看,虽是建筑石料矿山园区,却像一个公园,绿化覆盖面极高,丝毫不见粉尘。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在开发过程中,各种生态环保技术手段覆盖全开发过程,比如钻孔收尘,挖机自带雾炮,运输干法除尘等,实现绿色开发。
图为山东济钢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
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绿色矿业,是济南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济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坚持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相结合,围绕思维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按照“能建必建,应建必建”原则,持续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全面提升我市绿色矿业发展水平。截至目前,我市现有持证矿山企业60家,符合绿色矿山建设条件的矿山52家,其中48家矿山已完成绿色矿山建设并纳入省级绿色矿山建设名录,大、中、小型绿色矿山建成率分别达到93%、100%、83%,提前完成上级任务目标。全市绿色矿业格局已初步形成。
下一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按照国家省市关于绿色矿山建设有关要求,对符合绿色矿山建设条件但尚未建成绿色矿山的企业,制定年度绿色矿山建设计划,倒排工期,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进程。对已纳入省级绿色矿山名录的矿山,持续优化提升,以打造矿区环境生态化、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管理信息数字化、矿区社区和谐化的绿色矿山为目标,坚持创新驱动、加强科技攻关,以绿色发展赢得矿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前景,走出一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多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全国矿业绿色转型提供“齐鲁样板”。(济南日报·爱济南 记者:王宝泓 通讯员:苑昊 韩慧杰 黄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