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的凿空之旅,将亚欧大陆天各一方的诸多政权打通,促进了各国之间的贸易繁荣和文化交流。而如今,面对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地区动荡持续、恐怖主义蔓延肆虐等一系列严峻挑战,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力求与各国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
“一带一路”这一名词现在可谓是家喻户晓,“一带一路”倡议也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这条路怎么走?要注意什么?众专家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在日前举行的2017矿业全产业链大会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董锁成为“一带一路”提出了一条绿色发展创新模式。他说,要从资源环境格局和风险角度,走出一条各国家都能接受、造福各国人民的绿色发展道路。
“一带一路”资源、环境格局“一带一路”沿线上百个国家,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呈现东中西部三大梯度板块和两圈一地(东部高速发展的亚太经济圈、西部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部中亚、南亚经济凹陷地带)特征。每个国家产业结构差异也很大,如欧洲是技术密集型,中国是制造密集型,中东为资源密集型。各国之间通过交流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一带一路中部凹陷地区中亚等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成为能源输出和经济发展瓶颈,实现互联互通是迫切需要。
因地域空间上的邻近性,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之间具有天然的资源合作优势和广阔的资源市场空间。首先,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全球油气资源探明储量最富集地区,中东是世界石油宝库,俄罗斯、中亚和北非油气资源丰富;丝绸之路经济带也是全球最重要的煤炭开采和消费区,经济带内贸易需求空间广阔。其次,丝路经济带石油分布高度集中。2012年,中东石油探明储量占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48.4%,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77.8%,按目前开采水平,足以维持78年的开采需求,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石油宝库。俄罗斯、中亚、北非也是油气资源富集地区。上述四个地区石油探明储量合计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95.1%,天然气占92.1%。
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全球有色金属矿产主产区和消费区,并且存在铁矿、铜矿、铝土矿主产区和消费区空间不匹配的特点。经济带内国家之间金属矿产贸易互补性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中国、中亚、俄罗斯、蒙古是有色金属矿产富集地区,尤其是中国,多种有色金属矿产储量居世界首位。中国是资源消费和制造大国,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亚及其毗邻的俄罗斯、蒙古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有色金属矿产,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丝绸之路经济带内铜矿、铝土矿具有产区和消费区不一致的特征,同时,中国还是铜矿、铝土矿的最大开采国和消费国。
除此之外,中亚、俄蒙、中东欧、东南亚、南亚国家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业科技落后,耕地资源丰富,是农业发展潜力地区,有利于我国开展互惠合作。这一地带还是高品质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赋存集聚带,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一带一路”资源环境风险“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境。首先就是基础设施的落后。一带一路中部凹陷地区中亚等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成为能源输出和经济发展瓶颈,实现互联互通是当前的迫切需要。
提及此处,董锁成研究员开了个玩笑。他说,之前因为赶一个课题答辩会,他从俄罗斯赤塔市坐了一天的火车赶了数百公里的路程才到乌兰乌德市,然后又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再转机飞到北京,由此可见“一带一路”沿线多数国家互联互通的交通基础设施滞后是首要瓶颈。
其次,“一带一路”沿线生态脆弱,存在明显的污染物和沙尘跨界传输及跨境复合污染,是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带,亟待沿线国家开展生态环境国际合作,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最后,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即恐怖主义和分裂势力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根据近几年统计,北非-中东-西亚-中亚-南亚-东南亚这一弧形“冲突震荡地带”安全情势引人关注。这一地区成为民族宗教冲突重灾区,高危地区安全威胁问题扩散,波及中亚国家及中国西北边疆。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模式风险和机遇同在,挑战与收益共存。董锁成研究员提出,为实现“一带一路”资源共享,有效避免环境风险,我们要建设针对“一带一路”沿线的资源、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格局,探索符合这一经济带特点和政治经济发展要求的典型模式,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绿色发展就是应用绿色技术、绿色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环境友好的发展,是“两高三低”型,即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发展方式。为此,董锁成提出了六大模式,为“一带一路”的绿色发展指明道路。
一是建立生态文明模式。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模式是以保护生态空间为基本前提,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重要支撑,以繁荣的生态经济为发展动力,以先进的生态文化为思想指引,以完善的生态制度为重要保障,以高品质的生态人居为直接表现,建设六位一体的生态文明体系。
具体说来,就是要合理控制丝绸之路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优化空间开发格局,保护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借助丝绸之路申遗过程,建立相关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丝路沿线河流、湖泊等湿地生态系统和森林、草地生态系统,构建丝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屏障。
二是建立四层循环经济模式,积极探索开辟绿色工业化推进绿色城镇化道路。四层循环是指“企业循环、产业循环、区域循环、社会循环”。
三是建立生态城市模式。即建设安全之城、便捷之城、循环之城、绿色之城、创新之城、和谐之城。
四是携手共建丝绸之路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带。“一带一路”沿线是世界旅游资源最丰富区域,旅游增长最快区域,未来市场潜力最大区域。携手共建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带是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优先战略,要着力建设丝绸之路国际无障碍旅游区和国际旅游经济特区,重点突破跨国互联互通瓶颈,建设高效快捷国际旅游。
五是打造科技人文合作模式。建立科技人文交流长效机制,完善国际科技合作制度及配套机制,以联合申报丝绸之路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为契机,建立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平台,开展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交流年活动,鼓励丝路沿线地区的人文交往,建立丝绸之路科技人文交流长效机制;及早启动“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与人才培养计划,以重大科技计划带动跨国科技合作,以共建科技园区形式带动跨国科技成果转化与转移,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人才标准机制;推进互利共赢、多层次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科技交流机制,实施互补型和互换型合作。
提及互补型和互换型合作,董锁成分别针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要以技术援助、人员培训为主,领域涉及清洁用水、粮食和能源安全、传染病防治、应对气候变化、缩小数字鸿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合作,要以基础性研究和科技前沿为重点,共同建设大型研究基础设施、前沿基础科学研究以及共同标准制定;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要加强主要资源、能源、农业、环境等应用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六是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恐怖危机。在复杂的民族问题与敏感的宗教问题交织下,新形势中东和南亚恐怖主义泛滥,“冲突震荡地带”对旅游安全的影响令人担忧。为防范这种风险,董锁成提到,应当建立以一条震荡带、两大圈层、三股势力、四片区域、五个国家为重点的“12345”安全形势预警战略,由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实施,提供国际投资区域及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的动态评估报告,指明未来国际环境下危险势力潜伏的高危区域和主要国家,提高各合作国家在面临各种恐怖势力和安全危机时的应变能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眼下,“一带一路”的号角已经吹响,“一带一路”的征程已经开启,我们共同努力也共同期待,它带给我们一个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