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电 山西素有“煤海”之称,黑色煤炭在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的同时,也带来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山西提出要让透支的资源环境休养生息,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让绿色成为山西的“底色”。
山西集生态脆弱和增长粗放于一体。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累计产煤140亿吨,提供了全国1/4的煤炭。然而,在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能源支撑的同时,山西自身生态环境伤痕累累。
过去五年,山西不断加快修复治理步伐,强化环境保护责任制,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扎实推进,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采空区、沉陷区、水土流失区修复治理力度加大。近几年,山西每年营造林面积450万亩左右,成为全国造林面积最大、森林覆盖率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
然而,生态问题仍然是困扰山西发展的一大痼疾。为此,山西提出要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域,把低碳融入生产生活,把增绿变成行为习惯,推动产业发展生态化和生态建设产业化,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山西将全面推进工业、建筑等领域节能,实施“绿色建筑”行动,大幅度降低资源消耗强度,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加大重点行业废气治理力度,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山西水资源匮乏、水土流失严重、水生态环境脆弱,为了破解“水瓶颈”,山西提出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实施重点河流生态修复治理,多策并举修复地下水,促进地下水位持续回升。
山西还将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构建全面节约、环境监管、污染治理和生态补偿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污染者付全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