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关村绿色矿山产业联盟网站!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矿业动态 > 绿色矿山
淘汰“煤宝贝” 端起“绿饭碗”
来源:煤炭信息交易网  日期:2017-07-09  浏览量:770  文字:【 】【加粗】【高亮】【还原

说起低收入帮扶,人们都会觉得这事儿与北京无关。的确,2016年北京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310元,远远高于全国12363元的水平。然而,抢眼的平均数背后掩盖了农民收入的真实差距,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北京依然存在,尤其在京西门头沟山区,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相当突出。

历史上,门头沟区曾因煤炭等资源开采型产业富甲一方。为保青山绿水,门头沟区从资源开采型产业彻底退出,产业转型,阵痛不小。按照北京市低收入村和低收入户认定标准,门头沟区现有低收入村45个,几乎1/4的农业人口为低收入户。“依托山区独特自然资源和文化禀赋,从培育绿色产业发力,引导"一村一品"精准化发展。产业落了地,农村闲置资源被盘活,我们逐步走出了一条矿业开采型地区生态不断改善、农民持续增收的路子。”门头沟区副区长王涛告诉记者,预计到2020年,现有低收入村将全部摘掉低收入的“帽子”。

不是资源匮乏,而是开发不足

特色种植帮助村民跨过低收入线

门头沟地形呈鱼骨刺状,向两侧延伸出一条条沟域,沟壑里都是和煤有关的历史。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门头沟区开始加快由“资源开采型矿区”向“生态涵养发展区”的转型,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是一个主要方向,李家庄村的奇异莓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7月初,记者在清水镇李家庄村看到,村民梁宏义顶着正午的日头给自己精心侍弄的几亩奇异莓浇上了水,看着藤蔓上密密麻麻的果实,老梁感觉今年致富有了希望。“奇异莓其实就是一种小个子的猕猴桃,只有拇指大小,一斤能卖100元!”

2005年以前,梁宏义一直在家附近的煤矿打工。随着门头沟区被确定为生态涵养发展区,煤矿先后关停,他只好种些玉米、黄豆,爱人没工作,孩子要上学。农闲时梁宏义还要外出打零工,即便如此,一家人还是入不敷出。

像梁宏义这样的情况在李家庄村还有不少,矿关了,山绿了,但村里一直找不到可以创收的主导产业,部分老百姓依然生活困难。

门头沟区一些村庄海拔高、光照强,土壤、气候等条件良好,是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的理想场所。不是资源匮乏,而是开发不足。意识到这个问题,门头沟区委区政府在帮扶工作中,着力为低收入村展示资源、引进产业。

2014年,门头沟区农委看准了一个种植新西兰奇异莓的项目,村民们却不相信这个洋水果能帮大家赚钱,没人愿意把自家的地流转给企业。这时,定点精准帮扶队来到村里,觉得项目可行,入户向村民们耐心解释。村民们心里渐渐有了底儿,60多户率先把137亩土地流转给企业种奇异莓,梁宏义也是这批“吃螃蟹者”之一。他给记者算了笔账。从前他家的2亩承包地年收入500元,如今一年不算分红,光土地租金就挣了1200元。

梁宏义还和几十位村民在企业当起了护养员,照顾自己承包地里的奇异莓,每月到日子领工资。依靠奇异莓采收、分拣、包装,去年全村有51户农民一举跨过了人均年收入1.16万元的低收入线。一枚小水果,绿了山色,富了村民。

为了进一步帮助低收入村展示资源、引进产业,门头沟区还建起了北京市首个精准帮扶信息网站,除了发布政府帮扶政策,还推介低收入村的资源禀赋、公开项目招商信息……实现通过一个网站落实多项精准帮扶工作。

截至目前,门头沟区45个低收入村都规划和实施了符合自身特点的产业项目。“有产业,有收入,不愁摘不掉低收入村的帽子。”李家庄村支书赵桂录信心挺足。

劳动力资源虽稀缺,旅游资源却丰富“红色文化”帮村民鼓起腰包

劳动力不足往往是低收入村致富能力不足的重要因素。数据显示,在门头沟区的低收入农户中,52%的低收入人口没有劳动能力,60岁以上的占43%。与劳动力资源劣势相对的是,低收入村普遍有着独特的文化禀赋。

斋堂镇马栏村过去是远近闻名的产煤村,拥有大大小小22家煤窑。后来,马栏村彻底关闭小煤窑,随着以煤矿开采业为主导的产业链条被打破,全体村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亟待解决。

“山里什么都缺,就是旅游资源丰富。”谈起村子的发展,马栏村村委会主任宋孟杰的思路很明确。村里开始挖掘“红色”资源。村党支部筹措资金35万元,对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进行保护、扩建,丰富展馆文物资料,成立红色教育基地。村两委班子带头出钱出力,改善村内基础设施,硬化道路、种植绿化带、新建篮球场,村庄环境改善。如今马栏村已经成为北京市著名的“红色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

依托“红色资源”,马栏村成立了民俗旅游专业合作社,246户村民入股,每股2000元。合作社采取统一服务标准、统一规划管理的形式,不仅增加了收入,还安置了部分村民在合作社就业。去年,合作社餐饮服务收入50多万元,合作社根据收益分配办法测算后,为每户社员分红1000元,使广大村民享受到了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

“红色旅游”还带动了观光农业和农家乐的发展,目前村里已发展农家乐6家,每年各家收入至少在2万元以上。去年,马栏村经济总收入3316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142元。

闲置资产隐藏不菲价值,亟待开发盘活

老房子带来了新收入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宅处于闲置状态。如何盘活这些闲置资源,促进村民增收致富?“通过市场化的运营机制吸引投资者进行开发,带动乡村餐饮、娱乐、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使这些资产重新产生经济价值增加农民收入。”门头沟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了盘活农村闲置资源的思路。

在雁翅镇西部深山区,有一个小小的村落黄土贵村,明清时这里曾经挖土炼银,因此得名“黄土贵”。这里植被茂盛、环境秀美,但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年轻人纷纷外出谋生,村里常住人口目前只有30人左右,闲置院落共37个、房屋162间。

在镇里的支持和指导下,黄土贵村于2015年初与一家生态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利用闲置农宅开发高端民宿旅游。

记者在黄土贵村已改造完的一号院看到,灰瓦灰墙、院里的水井、庭前的杜仲树保留着原始的古朴外观。步入屋内,床上铺着洁白的床品,墙上挂着现代国画小品。最能看出房屋原始属性的当数梁柱,横梁是一整棵比腰还粗的槐木做成的。“这些梁柱都是原来房子的,没有动过。”一号院的主人李长栓告诉记者。

“这房子得有100多年了。”今年53岁的李长栓说,自家院子闲置了30多年,杂草都快把屋顶淹没了。旅游公司聘请的管理团队接手后,对院落进行了改造装修。保持原有古朴外观,加入现代元素,古香古色的室内梁柱结构配上简约的实木家具、一客一换的床品、精致的洗漱用品,给游客带来舒适的体验。

村里人都没有想到,没人住的老房子也能收租金。据介绍,将闲置农宅流转出去以后,平均每间房年租金2000元,房租每5年递增一次,每次递增10%,以租期20年计算,一个院子光房租就能收到20多万元。除了稳定的租金收入,十来个村民还当上了服务员,负责打扫卫生。目前,除了已经签约的9个院落涉及10余户农民外,其他有闲置房屋的村民看到收益可观,也纷纷准备与企业签约。

发展思路变了,致富的路子宽了。门头沟区委书记张贵林说,守着这片得天独厚的青山绿水,门头沟区将通过产业导入和资本引入,促进低收入村产业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生态新区,让京西大地的绿水青山变成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绿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