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关村绿色矿山产业联盟网站!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矿业动态 > 双碳目标
将蓝色碳汇纳入近岸海域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体系
来源:中国环境报  日期:2022-10-10  浏览量:2163  文字:【 】【加粗】【高亮】【还原

蓝色碳汇属于碳汇的一种,是利用海洋生物及海洋活动吸收清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深海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笔者认为,实现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沿海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需将海洋蓝色碳汇纳入近岸海域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体系,特别要将其纳入岸线、海域生态修复规划思路。

海洋是地球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有数据显示,海洋储存了地球上约93%的二氧化碳,每年从大气吸收二氧化碳约20亿吨,约占全球年排放量的1/3。其中,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包括盐沼湿地、红树林和海草床等)固碳能力最强,其固碳能力是大气的50倍、陆地生态系统的20倍,以仅占全球海洋0.2%的面积,贡献了海洋沉积物碳总储量的50%。

随着工业化社会发展,人类活动对海洋近岸生态系统的负面扰动逐渐增多,进而对蓝色碳汇形成不利影响。一方面,围填海建设、养殖、向海排污等活动在短期内直接造成蓝碳生物大量减少,封存的二氧化碳全部释放回大气环境;另一方面,海洋捕捞、能源开发等活动通过间接破坏生境及生物链的平衡状态对蓝碳生物稳定性构成威胁。

积极组织开展近岸生态修复,恢复滨海湿地生态空间,是增加蓝色碳汇的有效途径。例如,有研究显示退养还湿后土壤碳储量与围海养殖圩堤附近滩涂相比可直接增长2倍—3倍。

但目前一些地方海洋生态修复环境效益未被充分释放。比如,由于主管部门、行政区划不同,个别地方修复项目缺乏系统化考量;个别地方修复项目缺乏远景思维,过于注重立竿见影的短期效应;修复成效评估未能与蓝色碳汇建立有机联系。

为进一步突出蓝碳“存在感”,实现人民群众亲海临海愿望、创造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笔者建议如下:

一是推动蓝碳纳入海洋生态修复标准体系。近年来我国海洋生态修复理论支撑逐渐建立并完善,但主要围绕河口、海湾、滩涂、红树林、盐沼、海草床等典型修复类别的调查监测、受损诊断和修复技术方法等实务层面,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标准尚不能满足需求。尚未从顶层设计聚焦标准体系框架建设,指导提升生态修复整体性和系统性。将蓝碳纳入标准体系将有助于提供一个宏观的、可量化评估且便于横向、纵向比较的生态修复标志物,便于引导其他分支标准有效开展实际应用。

二是科学引导蓝碳融入生态修复目标举措。从规划层面,应将蓝色碳汇作为修复背景值或参照系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目标参照系明确滨海湿地结构和功能退化机理,确定最优的修复目标和举措。从实践层面,加快推进海洋碳汇衡算基础研究成果转化,通过鼓励将蓝碳衡算作为附带的试点、试验子项目纳入生态修复工程,进而推广至沿海省份和重点海域,逐步积累不同层级实践数据、范例等素材,促进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与完善,并对更多生态修复项目规划给予指导。

三是借助市场机制实现蓝碳价值。目前海洋生态修复资金过度依赖政府财政,需建立多渠道融资机制。可在碳汇衡算基础上,选取沿海试点开展蓝碳价值评估,建立蓝碳价值动态监测和备案体系,创造价值转化和市场交易的基础条件。将蓝碳并入碳交易市场,鼓励碳汇贷款、PPP项目实践,提升低碳渔业、养殖业增汇价值,挖掘滨海湿地、盐沼、红树林、海草床等发展潜力,打通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道。

四是依托公众参与激发蓝碳活力。海洋生态修复应尽可能结合各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取得社会公众的支持、理解与合作。要从群众利益出发,确保依海而生的群体通过生态补偿机制获得长期稳定的碳汇价值,通过碳普惠机制享受蓝碳红利。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华北督察局


绿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