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年一度的“矿工节”在塞尔维亚博尔市举行,几千名在中企铜矿工作的工人在市区举行了大型文艺庆祝活动,用民族歌曲和舞蹈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很多在矿上工作的工程师和工人也获得了各种奖项,体现出企业对其工作的肯定。
博尔市坐落于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东南方向180公里处,面积856平方公里,人口约5万,但城区面积仅47.62平方公里,其他区域则大部分为山区。这里原本是一个小村庄,得益于丰富的矿产资源,吸引了众多“掘金者”,继而形成了城市。博尔因矿而生,也曾因矿而“殇”。近年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中国企业的投资让这里的矿山开采与经营进入了新时期,博尔市也因此迎来了新生。
打造花园式生态矿山
博尔市政府工作人员约万娜向记者介绍了博尔矿产的兴衰史。1902年,当时的南斯拉夫王国在这里发现了铜矿,一战后一些欧洲公司前来开采。二战以后,南斯拉夫政府正式成立了国营博尔铜矿公司。1999年北约对南联盟进行轰炸后,塞国政府曾将铜矿出售给几家外国公司,但这些企业仅仅对矿山易开采、品质高的部分区域进行粗放式开发,之后便不再继续投资。2010年,外国企业将矿山交还给塞尔维亚政府,但因技术设备更新滞后、管理缺位等原因,博尔铜矿公司一度濒临破产。连年亏损导致整个城市经济活力不足,青壮年劳动力严重流失。与此同时,缺乏维护的矿场还导致了城市环境质量大幅下降: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味道,光秃秃的矿山、漫天的粉尘让这座城市发展按下了“暂停键”。
图为博尔矿山新貌。赵嘉政供图
2018年,我国紫金矿业集团与塞尔维亚政府签署协议,分别出资3.5亿美元、4.74亿美元,用于收购塞尔维亚政府持有的博尔铜矿63%的股份和丘卡卢·佩吉铜金矿上部矿带开发,陆续成立了塞尔维亚紫金铜业和塞尔维亚紫金矿业两家企业。从此,博尔市矿山的开采和经营进入了新时期。2020年6月,塞总理布尔纳比奇视察博尔铜矿时指出,紫金矿业进入塞尔维亚以来作出了巨大贡献,短短一年半时间内将博尔从“黑暗”带入“光明”,令人惊叹。
约万娜表示,现在博尔市环境大大改善,景致就像一幅幅油画,可以看见林木茂盛的巴尔干山脉、湛蓝清澈的博尔湖和肆意飞翔的白鸽;可以看见夜晚漫天的繁星、道路草丛中成群结队的萤火虫;可以看见一条独具矿山特色的绿化带,陈列着矿用卡车、采矿设备、巨型轮胎等,诉说着这座百年老矿的沧海桑田;还可以看见中国企业打造的“绿色矿山”,烟囱不再冒着滚滚黑烟,矿山不再是地球母亲的“伤疤”,目之所及,是绿草碧水蓝天,是不断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是欢呼雀跃的儿童。她介绍,博尔铜矿扭亏为盈,为塞尔维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开采铜矿的中国企业连续多年跻身塞尔维亚出口前三强,为塞政府创造了大量外汇。同时,中国企业还将开采冶炼获得的黄金直接出售给塞央行,大大提高了塞黄金储备。塞经济界人士认为,2019年至2022年,虽然世界范围内通胀严重,但塞黄金储备数量直接翻倍,有力支撑了塞本国货币稳定。
截至2022年底,中企在博尔投资超过25亿美元,其中环保投资2.6亿美元。在企业中担任工程师的斯特凡诺维奇则向记者表示,他看到中企收购博尔铜矿后,把推进绿色高质量生态矿山发展作为总的发展目标,并且努力让当地居民因铜矿的发展而获益,感到非常高兴。斯特凡诺维奇介绍说,中国企业进驻后,采取了与以前其他国家企业不同的开采模式。针对地下矿山,采用了全封闭的开采方案,在地面上大规模植树,实施全面绿化,打造“森林式、公园式、花园式”生态矿山。他说,对于这类矿山,紫金公司使用中国生产的盾构机,从地下挖掘坑道,源头上避免破坏地面层,也不会产生任何空气和水资源污染。针对露天矿山,则采取“边开采边恢复”的策略,即先进行“坡度建设”,开采一层恢复一层,最大限度保护地理形态,减少扬尘。他表示,以前那些被开采过的矿区,留下的是一片一片的黄土,当地人称作“地球的伤疤”,而现在中企开采后的矿山,只要半年,就又是绿色的山头了。此外,中企还针对完成开采的地区,特别是近百年来因矿业开采而遗留的裸露地块,立即实施植被恢复。
除矿山开采外,冶炼也是重要的一环。在铜矿冶炼厂工作的工程师左兰说:“我在冶炼厂工作了二十多年,从前这里烟雾缭绕,戴着防毒面具都能闻到阵阵刺鼻气味,城市上空总是一片雾霾。中国企业接手后投入了3亿美元用于老冶炼厂改造,并全部按照欧盟标准进行排放检测。2021年8月,新的脱硫和烟气处理系统投入使用后,二氧化硫排放水平下降超90%。2023年3月底,冶炼厂技术改造和扩建完成,采用天然气代替重油、煤炭等高污染燃料,颗粒物排放浓度达到欧盟和塞尔维亚环境治理标准,困扰博尔市的‘烟气问题’彻底成为历史;同时,新系统还实现工业废水100%处理并回收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绿色矿山”让博尔人受惠
值得一提的是,中企收购铜矿后,充分促进了当地人就业,现在大约有7000名当地居民在中企铜矿中工作,另外还有约4000人在铜矿的上下游企业中工作。约万娜告诉记者,以前整个城市发展落后,当地人找不到工作,只能背井离乡,前往外地甚至是国外务工。这几年中国企业让铜矿重新经营起来后,不但促进博尔市经济高速发展,还带动了整个塞尔维亚东部的发展。现在博尔市四分之一的人口在铜矿上下游企业工作,当地家庭基本上都能从铜矿运营中受益。
约万娜的一个邻居今年30多岁,中学毕业后就前往欧盟国家打工当司机,2022年回到家乡后了解到在中企铜矿中上班一个月可以挣到1500欧元,非常惊讶,当即辞职回家就业。这位邻居表示,虽然在欧盟国家能挣得更多一些,但回家工作攒下的钱和在国外工作差不多,最重要的是能和家人团聚。据约万娜了解,最近两三年,已经有几百名博尔人陆续从国外返乡工作,家庭团聚了,生活就更美满了。
长期以来,由于铜矿经营不善,只能靠政府补贴,当地政府财政捉襟见肘。就拿铜矿附近的梅托夫尼查村来说,由于离博尔市中心有一段距离,竟然还没有通上自来水。2021年,紫金在了解到相关情况后,立刻实施了“健康饮水项目”,出资100万欧元将博尔市的城市供水主管道连接到这个村,并给村民提供用水补贴,让他们能放心地用上自来水。村里一名87岁的老人德拉戈斯拉娃告诉记者,她一辈子都是到村子附近的河里去取水用,喝的水则是镇上每周用卡车运来,遇到冬天路上结冰,车也没法开进村里,他们连饮用水都不能得到保障。她家里养的牛马前几年还因为缺水而死亡,造成了重大损失。她说,没想到在她86岁这一年,自来水通到了家里,这让她非常高兴。而且,她的女儿、外孙都在紫金的企业工作,每个月能有几千欧元的收入,现在家里真的是吃穿不愁了。
克里维利村距离紫金公司开发的一个矿很近,为了解居民受矿山活动的影响,企业管理人员每月都会去村里和村民见面开会,还邀请村民前往现场参观生产过程,特别是排放及冶炼过程,解答他们的疑虑,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放心。村长对记者热情地说,“紫金来了后,帮我们修路、添置医疗设备,为学校捐赠学习用品,还经常在节日期间慰问贫苦的家庭”。中国人走在村里,即使语言不通,也时有村民会亲切地招手,请我们去他的院子里走一走,介绍青菜的品种,邀请去家里坐坐,临走前还要送一袋新鲜的鸡蛋。
博尔铜矿位于欧洲大陆重要成矿带上,资源储量丰富,基于当前合理的开发速度和中国企业采用的新开发技术,预计可开采一百余年。约万娜对记者说,很高兴能看到中国企业立足在塞建设“百年企业”,将博尔市打造成欧洲最大的矿山产铜基地,这样当地民众就有了长久的生活依靠,而塞政府也将有稳定的税收收入和股权收益。中国企业遵循“绿色矿山”的经营理念,充分保护和提升当地环境,在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同时协助塞国进行自然环境修复,走出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成功道路,为塞尔维亚的现代化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既破解了百年矿城污染之殇,也实现了中塞民心相通。(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