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赋能,乘“数”而上。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沃土。自开展省级数字政府建设试点以来,湖南省已基本建成数字湖南时空底座,涵盖6100个图层、29亿个数据要素。
智慧选址、智慧审批、智慧调度、智慧窗口……近年来,湖南省自然资源厅以要素保障为抓手,推动各类地理信息数据协同优化、复用增效、融合创新,打造智慧政务服务新模式。
1、智慧选址,“分秒必争”促项目落地
计划投资8亿~10亿元的湖羊养殖示范园项目,经去年年底招商确定落户湖南后,亟待选址落地。企业打算在湖南寻找的项目用地范围包括约2000亩设施农业用地、约200亩建设用地、约8000亩牧草种植区,同时需满足地势平缓、日照充足、防疫安全、交通便利等条件。
今年年初,湖南厅政务服务处项目用地保障专班借助智慧选址系统,全面接入DeepSeek模型分析本地知识库,通过“AI智能引导+深度选地+三维建模”三级选址流程生成项目选址推荐方案,快速从全省众多区域中匹配出邵阳县、祁阳市2处符合项目需求的用地空间,为项目选址避开了水源保护区等禁养区,并自动生成智慧选址方案评估报告。这份报告以直观形式呈现选址范围内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饮用水水源保护地、地质灾害、重要矿产资源等关键信息,为项目选址决策提供了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
“通过智慧选址,极大缩短了项目选址时间。经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推荐的地块基本满足项目建设需求。”北牧南移(湖南)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胡鼎说。
得益于智慧选址系统的高效服务,该公司很快就与邵阳县、祁阳市签订了项目投资框架协议。
一直以来,重大项目选址是影响建设进度的重要堵点。此前,项目选址犹如“大海捞针”,工作人员需依据空间图形数据,一个一个图层看,一个一个数据套合叠加分析,再加上现场踏勘、相关部门审查,往往需要一个多月时间。加之缺少更多维度的辅助分析,有时会出现用地粗放、选址不合理、项目无法落地等问题。
针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建设项目,湖南厅基于实景三维,构建了涵盖260多个专题数据,9个大项、92个小项评估体系的智慧选址系统,为项目选址提供基本情况、土地、规划、生态、资源、风险、建设、费用、社会经济影响九大类分析评估,智能评估项目规划符合情况、耕地占用情况、桥隧比、挖填方、房屋拆迁量等。对于每一个评估方案,系统支持全方位的三维场景呈现,在多部门会商过程中,实现所见即所得,解决了以往项目选址过程中“纸上会商不直观,项目策划周期长”等问题。例如,充分运用智慧选址系统实景三维技术,引导浏阳至江背高速公路重大项目减少占用农田近48亩,节约用地成本超2亿元。
去年,湖南厅进一步优化升级智慧选址系统,新增景观影响评估功能,与交通、能源、电力、林业等部门深入开展共享合作,成功为湖南“十四五”规划中166个风电、35个光伏、12个抽水蓄能项目提供智慧选址方案,累计支撑3564个项目用地审批。
“只需输入项目类型,设置选址条件及范围,手指轻轻一点,可选择的优质地块便尽在眼前,几分钟内即可生成推荐选址报告。”湖南厅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智慧选址系统不仅能服务好各级重大项目用地选址,还在招商引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包含智慧选址系统的湖南省全要素统一市场 AI智能体将在‘港洽周’大湾区推介会上亮相。”
2、智慧审批,“倍数级”提升审批速度
沪昆高速金鱼石至醴陵段扩容工程是湖南首条八车道高速公路项目。“该项目刷新了全省重大项目报批的速度。”湖南厅相关负责人说,重大项目先行用地需组卷报自然资源部批复,这涉及勘测定界、地类认定、先行用地补偿等一系列工作,以往耗时在一个月左右。有了地理信息基础数据支撑,充分运用智慧审批系统,仅用4个工作日就完成了工作,为项目建设抢占了先机。
智能预检和智能组卷模块是构建智慧审批系统的重要方面。
针对基层技术力量薄弱、人力物力配置有限的客观实际,湖南厅智能预检模块梳理了用地审批涉及的各类管控规则,涵盖了发展改革部门的工业园区,自然资源部门的土地、矿权、地灾、权属,林业部门的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生态公益林,生态环境部门的污染地块、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利部门的河湖划界、蓄滞洪区等22个专题数据。通过构建大数据分析模型,可提示项目规划符合情况,推荐报批方式、报批层级,指导项目办理前置事项,为项目组卷报批提供智能化检测服务,实现用地报批过程中省、市、县的良好沟通联动,有力推动项目顺利落地。例如,计划投资100亿元的岳麓山实验室项目用地仅用一天时间就完成了申报、受理、签批流程,比以往缩短了一个多月。
智能组卷模块,是通过构建标准文件数据库、地类认定工具、税费计算工具、时序控制模型、报批要件模板自动填充等一系列工具,实现自动审查项目合规性、校对资料完整性、生成用地报批模板,并实时反馈检查结果和修改建议,极大减轻基层组卷报批和审查压力,助力全省重大项目用地报批一次性通过率实现从30.5%到75%的“倍数级”提升。
此外,湖南构建了涵盖13个大类、130个小类、3700多个项目的节地案例库,实现节地分析智能化、同类案例用地可视化排名,推动新上项目达到国内同行业节约集约用地先进水平。建库以来,已引导项目节约集约用地近4万亩。
3、智慧调度,“一屏掌握”重点项目进度
去年10月,大唐华银株洲2㗀万千瓦扩能升级改造项目1号锅炉受热面顺利开吊,标志着项目建设进入高峰期。
该项目是湖南省“十四五”重大能源工程项目。株洲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项目之所以能快速落地建设,除了各级各部门的支持,还有一个‘秘诀’——通过省厅建立的重大项目调度平台,能够让基层部门直观掌握存在的问题,可以实现线上实时协调,极大便利工作开展,推动项目建设。”
在湖南厅办公楼4层的智慧调度中心有一块 LED大屏,实时显示所有重点项目的“前世今生”和用地保障进度。
针对用地保障过程中的“全流程把控难、跨部门协调难、全面监管难、多头调度难”等“四难”问题,湖南厅通过数字化技术与具体业务相结合,创造性打造重点项目用地要素保障智慧调度系统,提出项目用地要素化、项目阶段流程化、项目主体专员化、项目治理数字化的“四化”管理,解决“四难”问题。
智慧调度系统涵盖项目选址、立项、审批、供应、规划许可、登记、开竣工等环节,基本实现了动态更新、实时调度,并与多个业务审批模块互联互通。
在用地保障过程中,湖南厅项目调度人员可通过该系统开展在线监测督办,及时动态更新信息,定期进行预警提示等,避免重复拨打电话、现场来回奔波,节省人力物力,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
此外,通过调度系统,可以实时发现项目落地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大大缩短发现问题、协调解决的时间。通过线上主动监测、智慧预警、实时调度,倒逼线下问题协调处置流程和跟踪督导机制优化再造,形成“线上+线下”管理闭环。
截至目前,该系统已导入1613个重大项目信息,基本实现重大项目全覆盖。
4、智慧窗口,让企业和群众“幸福感满满”
“之前缴纳了303万元耕地开垦费,根据相关政策,现在可以退回290多万元。湖南的营商环境太赞了!”在湖南省自然资源政务服务窗口旁,湖南宙锐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邓孟军说道。
原来,该公司正在实施长沙市望城区一所民办学校的扩建项目,需要办理规划调整、用地审批等手续。为了第二年9月新生能顺利入学,邓孟军预留了3个月办理审批手续,但令他惊喜的是,仅用5个工作日就办完了。
同时,窗口工作人员告诉邓孟军,该扩建项目可享受减退耕地开垦费优惠政策,并出具了材料清单,帮助他申请退费,费用减免、缴费、开具发票全部扫码办结,方便快捷。
邓孟军的惊喜,源自湖南厅大力推进智慧窗口建设,实现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易办”转变。
在湖南省自然资源政务服务窗口旁,萌萌的 AI机器人“小自然”引人注目。“小自然,请问如何办理农用地批次手续?”“您好!我带您前往 C04窗口办理,请准备好如下资料,并把身份证放在我的左肩膀上。”
据窗口相关负责人介绍,“小自然”机器人是去年1月引入窗口服务的,具备三维建模指引办事路径、智慧问答、智慧办理信息公开及压覆矿产资源查询等部分业务、实时更新政策资讯、大厅多媒体讲解、服务评价等6项功能,已累计提供服务6436次。
此外,窗口创新推出 DeepSeek双轨智能服务体系,全面升级政务服务。后台工作人员利用本地化部署的 DeepSeek模型编制文书、报表,进行工作动态分析,实现智能归档与秒级检索;窗口工作人员实时调用云端 DeepSeek模型,辅助为办事群众提供专业解答。
利用 AI、人脸识别、数据共享等新技术赋能,政务窗口大大提升了服务效率。如今,窗口数量压减50%,事项承诺压缩率达47.56%,群众平均跑动次数降至0.6次,电子证照免提交率达85.71%。
目前,智能导办年均服务1.5万余次,数据共享调用超3万次,自助查询使用突破1万次,现场办件平均耗时控制在10分钟内。高效的政务窗口服务让企业和群众幸福感满满。
湖南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厅将以数智化改革为引领,加强智慧选址、智慧审批、智慧调度、智慧窗口全流程建设,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切实提高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
信息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