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激荡的改革开放40年,是钢铁工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实现从小到大、从大到优的40年。
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40年,是钢铁工业克难攻坚、持续缓解供需矛盾,调整结构、优化升级的40年。
气势磅礴的改革开放40年,是钢铁工业自强不息、自我革新,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40年。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钢铁工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全面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去产能等重点工作,坚持存量调整和增量做优相结合、平稳运行与提质增效相促进、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统筹,描绘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壮美诗篇,奏响了新时代钢铁强国的华丽乐章。
从小到大,彻底结束缺钢少铁的时代
雪泥鸿爪,历史留痕。回忆往事,我们发现历史总是事无巨细地在我们的生活中打下一串串印记。“洋钉”“洋铁桶”“洋铁锹”……这一个个带着“洋”字的普通生产生活工具,正是以前我国钢铁工业能力不强、“缺衣短粮”的真实写照。“有钢走遍天下,无钢寸步难行”,国家建设需要钢,人民生产生活也不能缺少钢,建立完善的钢铁工业体系,成为国家和人民的热切期盼,也成为钢铁工业强化自身发展、推动国家建设义不容辞的责任。
新中国的钢铁工业是在废墟上从零开始艰难建设起来的,既经受过前苏联专家撤走的考验,也走过“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的弯路,还遭遇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和挫折。但是,顽强的中国钢铁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1978年,钢铁工业迎来了改革开放的阵阵春风,一场热火朝天的改革由此拉开序幕。宝钢打下现代化钢铁集团建设“第一桩”,首钢成为第一批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中国钢铁工业迎来快速发展时期。
史料摆案,数据为证。1978年~1992年,中国钢铁工业引进先进技术700多项,利用外资6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465.43亿元,新建了宝钢、天津无缝钢管两座现代化大钢厂,积极推动钢铁企业现代化、大型化发展。同时,民营钢企开始走上历史舞台,发展活力日益增强。以江苏省为例,1991年,江苏省乡镇冶金企业工业总产值约为90亿元;1993年底,总产值达到297亿元,约占江苏省冶金总产值的2/3。民营钢企和国有钢企实现同步快速发展,两股发展力量凝心聚志,共同在历史画卷上描绘出一个钢铁大国的轮廓。1996年,我国粗钢产量突破1亿吨,跃居世界第一;2017年,我国粗钢产量达8.32亿吨,较1978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率达8.7%,我国连续22年稳居世界粗钢产量第一,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钢老大”,彻底结束缺钢少铁的时代。
过剩渐显,去产能行动拉开帷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的深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对钢材等基础原材料的需求不断扩大。在市场的调节下,为满足内需,钢铁行业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蓬勃发展。目前,民营企业产能已占全国总产能的一半多。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享受钢铁行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红利时,也清楚地看到,随着消费总量拐点的到来和钢铁工业体量的不断增大,钢铁行业的规模已经超出市场需求,钢铁行业的“赘肉”开始撑破表观消费量这层外衣,显露出来。
我国钢产量自1996年首次突破1亿吨后,分别于2003年、2005年、2006年、2008年、2010年、2011年、2013年,突破2亿吨、3亿吨、4亿吨、5亿吨、6亿吨、7亿吨、8亿吨,此后一直保持在8亿吨以上的规模。
钢铁产量快速增长,供大于求的问题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注意。2006年3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发布,指出钢铁行业已现明显过剩,提出控制新项目上马,淘汰落后产能等。2007年4月27日,国家发改委与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政府签订了关停和淘汰落后钢铁生产能力(第一批)责任书;12月27日,国家发改委与18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宝钢签订关停和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第二批)责任书,要求到2010年累计关停和淘汰炼铁能力4931万吨、炼钢能力3610万吨,涉及企业573家。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引起钢铁行业关于结构调整的深刻反思。2009年9月,国务院9部委《关于遏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不再核准和支持单纯新建、扩建产能的钢铁项目,要求2011年底前淘汰400立方米以下高炉、30吨以下转炉和电炉。2013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钢铁行业提出两点要求:第一,在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的基础上,2015年前再淘汰1500万吨炼钢产能;第二,推进河北、山东等6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分散钢铁产能,推动城市钢厂搬迁,未来5年压缩钢铁行业产能超过8000万吨。
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市场惯性以及注重数量扩张的粗放发展理念等的因素的牵引下,钢铁产能仍然高歌猛进。
2013 年开始,随着国内第三产业开始超过第二产业,我国进入到粗钢生产消费峰值平台区。2014年,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经济高速增长期被掩盖的各类深层次问题开始爆发,钢铁行业效益持续下滑。到2015年,我国钢铁消费与产量双双进入峰值弧顶区并呈下降态势,国内粗钢表观消费量为7亿吨,同比下降5.4%,连续两年出现下降;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实现利润为-645亿元,销售利润率为-2.23%,钢铁行业进入整体亏损状态,亏损面为50.5%,同比上升33.67个百分点……钢铁行业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严冬”期。
为解决钢铁工业“肥胖”问题,推动钢铁行业脱困发展,2015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去产能列为2016年经济工作“五大任务”之首,并明确了“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的思路,去产能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未来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开出的一剂良方,轰轰烈烈的去产能行动就此拉开帷幕。
2016年2月,《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公布,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压减粗钢产能1亿吨~1.5亿吨的任务目标。去产能工作进入倒计时阶段。
雷霆行动,将去产能进行到底
《意见》的出台,给去产能工作上紧了发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去产能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钢铁行业铆足干劲,誓要把多年想干的事干成。
2016年4月13日,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指出,经国务院同意,建立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以下简称部际联席会议)。部际联席会议相关部门围绕财税金融支持、职工安置、国土、环保、质量、安全等方面,研究制定了8个关于支持钢铁、煤炭化解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的专项配套政策文件,全面加快钢铁去产能各项工作。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钢铁行业“强身瘦体”开始快马加鞭。
一是去产能力度前所未有。2016年6月14日,国家发改委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李朴民表示,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制定完成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施方案,28个省级人民政府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还完成了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目标责任书的签订。2016年度中央奖补资金也已向地方拨付到位,钢铁、煤炭化解过剩产能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2016年7月7日,时任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指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就是军令状,年底要盘点交账;要认真落实“各省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化解过剩产能负总责”的要求,没有完成的将被严肃追责。
2016年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部际联席会议已组织10个抽验组按比例开展抽查验收,保证产能真去真退。
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广大钢铁企业以壮士断腕的精神去产能,截至2017年底,我国累计退出粗钢产能超过1.2亿吨。
二是取缔“地条钢”持续加压。“地条钢”是扰乱钢铁行业市场秩序的“毒瘤”,“地条钢”不除,钢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就没有规范的土壤,就没有坚实的根基。
2016年12月16日,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印发的《关于坚决遏制钢铁煤炭违规新增产能打击“地条钢”规范建设生产经营秩序的补充通知》指出,各地要对“地条钢”核查情况和上报结果严格负责,发现问题将从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2017年1月25日,部际联席会议印发的《关于坚决遏制钢铁煤炭违规新增产能打击“地条钢”规范建设生产经营秩序的再次通知》明确指出,确保2017年上半年彻底取缔“地条钢”。
随后,部际联系会议印发一系列政策文件,组织了3次大规模的督察(抽查),实现全国范围内全覆盖,共取缔“地条钢”产能1.4亿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得到有效扭转,有效净化了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秩序,供给质量和效率大幅提升。
三是严禁新增产能不留缝隙。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再压减粗钢产能3000万吨的任务目标,并将继续积极开展化解过剩产能相关工作,确保完成“十三五”钢铁去产能1亿吨~1.5亿吨的上限目标任务。今年1月~7月份,我们共压减粗钢产能2470万吨,完成全年3000万吨去产能任务的80%以上,今年将提前完成“十三五”1.5亿吨钢铁去产能上限目标任务。
阶段性目标任务的完成丝毫未给部际联席会议带来一丝放松的机会。2017年12月31日,工信部印发《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提出严禁钢铁新增产能,继续做好产能置换工作。工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采取多种形式举措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包括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组织各地定期自查、不定期抽查等工作。对发现未按要求实施产能置换、审核置换方案不严、落实产能置换不到位等违反《办法》的情形,严厉追责。
严密的事中事后监管,严厉的追责制度,无一不在向社会甚至全世界宣示,针对钢铁产能过剩这一全球性问题,中国政府不回避、不懈怠,并有信心有能力维护钢铁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我国去产能的雷霆行动,也实实在在地为钢铁行业的健康向好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也赢得了包括日本、德国等国家在内的认可与赞赏。
由大到强,高质量发展快马加鞭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粗钢产能利用率超过80%,供需达到基本平衡,钢材价格逐步回归合理区间,企业效益明显好转,带动了全球钢铁的整体效益大幅提升。1月~9月份,钢协会员钢铁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299.63亿元,超过了2017年全年利润总额,同比增长86.01%。
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仍须清醒地认识到,钢铁行业高性能、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研发生产能力不足的情况依然存在,关键核心材料依赖进口的情况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加快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成为未来仍须迎头赶上的奋斗方向,也是当前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河北张家口时强调,去产能,特别是去钢铁产能,是河北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头戏、“硬骨头”,也是河北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关键之策。这句话蕴含的深刻哲理,不仅适用于河北省,同样适用于全国各地的钢铁产业。
李克强总理在视察太钢时也曾强调,淘汰过剩和落后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企业要坚定不移地持续推进,着力发展高端精品,减少冗余人员,提高劳动生产率。
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创新观点,紧密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新发展理念武装头脑,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培育新动能,着力发展高端精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快马加鞭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