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资源枯竭后如何转型发展?河南能源义煤集团公司一方面通过合作建设智能化、集群化、绿色化豫西煤炭储备基地,“腾笼换鸟”,盘活资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矿区现有古生物化石资源和工业遗址,着力打造集地质、旅游、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矿山公园,走出了一条资源枯竭型矿井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腾笼换鸟” 盘活资产
10月28日,在原义煤公司北露天煤矿废弃矿坑下面,河南省“一带一路”区域性大宗物流中心国家级项目——豫西煤炭储备基地项目建设现场一期大棚建设正在紧张施工。
豫西煤炭储备基地项目于2021年10月8日开工建设,估算总投资39.45亿元。建成后,年储备规模将达到4000万吨。项目分近、远期两期实施,主要包括煤炭储备工程和铁路专用线工程两大部分,现阶段主要推进近期项目建设。据项目负责人介绍,一期大棚建设目前已接近尾声,初步具备储煤能力,一期建成后,年储备煤炭规模将达到1500万吨。
豫西煤炭储备基地项目的开工建设,不仅盘活了因去产能关停煤矿的闲置资产,而且也使义煤公司即将废弃的内部铁路专用线得到再利用。
义煤公司旗下的跃进煤矿2019年7月因资源枯竭关闭后,留下了包括胶带运输机、煤炭采制化设备在内的一大批机电设备。豫西煤炭储备基地项目的开工建设,不仅使矿区这些“沉睡”的老设备被“唤醒”,通往矿区的内部铁路专用线经改进改造,也重新“上岗”,实现了“腾笼换鸟”。
北露天煤矿是我国中原地区惟一的中型机械化露天煤矿,近60年累计生产原煤3047万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8年8月,北露天煤矿因资源枯竭关闭退出,矿区也随着时代的车轮走向了静寂。豫西煤炭储配中心自迁址北露天煤矿后,组织力量着手施工,对矿区道路铺设沥青进行整修,对原有办公楼、停车场、体育馆在保留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全面进行维修、整理、翻新,使矿区充满了浓浓的烟火味,焕发了青春。
打造综合性矿山公园
20世纪80年代,北露天煤矿职工在矿坑采挖现场发现了大批银杏叶、果及其他植物化石。考古专家经过研究,发现在此出土的义马银杏化石距今已有1.2亿至1.8亿年的历史,是继河南西峡恐龙蛋化石之后,中国地质界、古生物界在河南省的又一重大发现,被确立为“义马银杏”化石植物群。“义马银杏”化石植物群,同时也是世界上迄今发现最古老的银杏化石,并曾被第五届、第六届国际古植物大会作为徽标,誉满海外。
北露天煤矿采矿时期的工业遗迹也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现有工业遗产15项,其中不可移动的工业遗产5项、日常生产改造的工业遗产10项,包括建设型8276号蒸汽机车、上游型1419号蒸汽机车和WK-4、WK-4A电铲等大型机械设备保存完好,目前已申报国家工业遗迹。
“下一步,我们将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着力打造以古生物化石、煤矿开采遗迹治理、地面塌陷遗迹综合治理、生态恢复为核心,融合地质旅游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矿山公园。”义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中超说。
本报记者 王琼杰 通 讯 员 王晓峰 张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