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们正在植树,为矿山添一抹新绿。记者彭红霞
浏阳日报讯(记者欧阳稳江)“矿山种上树后,山绿了,水清了,与数十年前那个黑乎乎的煤村有着天壤之别。”每当春天来临,澄潭江镇虎形村党总支副书记张淑华便会带着锄头和树苗前往村里的废弃矿山种树。这一坚持,便是整整十年。
“古话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在我这里,却是父辈挖煤,我辈种树。”30年前,张淑华的父亲与兄长都在当地的煤矿工作;而今,她带着村民们植树造林。十年来,看着村里近千亩的矿山一点点披上绿装,她的心情变得越来越轻松。
据《澄潭江镇志》记载,鼎盛时期澄潭江镇有大小煤矿30多家,年产能超百万吨,是湖南省6个主要产煤乡镇之一。而澄潭江镇的煤矿,大多集中在虎形村。
“大家想的,都是如何将这些煤变成钱。”79岁的村民陶维鹤回忆,当时大型运煤车辆往来穿梭,村道两旁都是堆煤点,藏煤的山体像被土拨鼠打过洞一样。全村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曾从事与“煤”相关的工作:“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家庭妇女去守堆煤点,一天的收入至少有上百元。”
“钱是赚到了,但河水黑了,井水干了,田都没法种了。家里来了客,椅子都要擦一遍才敢坐。”张淑华表示,藏煤量大,加上煤价格上涨,煤炭采挖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却是日益突出。
一边是过亿元的采煤年产值,一边是日益破坏的生态环境。以后的路怎么走?当地政府和村里面临着重要抉择。经过多次调研、探讨,最终达成共识:营造良好生态,造福子孙后代。2014年10月,澄潭江镇启动小煤矿关闭退出工作。
“短期看利益受损了,但长远看是为子孙后代造福。”虎形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凡亮表示,不仅村里失去了这棵“黑金”变的摇钱树,当地的财税也少了一个重要来源,但澄潭江人下了“壁虎断尾”的决心。
植树造林、修复青山、涵养水源……2015年起,澄潭江镇开展大规模的生态环境修复行动。澄潭江镇林长办副主任陈宏介绍,除了上级的复绿项目外,当地政府也配套了600多万元资金用于植树造林。经过综合整治,虎形村实现完美蜕变:站在曾经的矿山上眺望,整个村子郁郁葱葱。而那些曾经靠煤吃饭的村民,则转变为了花炮工人——全球小型烟花之都澄潭江镇,2023年烟花全产业链产值超过50亿元。
“矿山复绿工作会一直做下去,我们也将锚定南川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目标,举全镇之力打造澄潭江的生态高地。”澄潭江镇党委书记黎靖表示,将深入践行“走找想促”“四下基层”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绘就一幅南川河畔春常在的山水画卷。
来源:浏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