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延安市禾草沟煤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禾草沟煤矿)是延安车村煤业集团与中煤陕西能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大型煤矿。总投资22.7亿元,井田面积83.7Km2,矿井保有资源量254Mt。设计生产能力为3.0Mt/a。矿井于2010年9月开工建设,2013年7月正式投产,2015年6月通过竣工验收。2016年1月矿井产能核定为5.0Mt/a。截至2022年6月底,保有储量2.5亿吨,剩余可采储量1.3亿吨。
近年来,面对日益严格的生态环境要求,禾草沟煤矿坚持借助“外脑”勇于“刀刃向内”,不仅对工艺全流程、环保设施实施填平补齐优化提升,还制定了一系列制度规范,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越走越实,一场深刻的蜕变悄然发生。
营造绿色矿山建设浓厚氛围
自建矿以来,禾草沟煤矿就将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企业管理规范化、生产工艺环保化、矿山环境生态化作为矿山生产基本要求,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指导思想,致力打造绿色矿山。
禾草沟煤矿连续多年获得全省先进煤炭生产企业荣誉,以建设“绿色生态、数字智慧、人文和谐”的“三型”矿山企业为目标。建矿期间,矿井和选煤厂均获得“太阳杯”优质工程奖;2016-2018年三年分别获得中国煤矿科学产能奖排行第19名、第29名和第24名;获得2018-2019年度、2020-2021年度、2022-2023
禾草沟煤矿全景
年度中国煤炭协会特级安全高效矿井称号;获得2019-2020年度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煤炭企业检测实验室能力对比满意单位、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十佳选煤厂厂长等荣誉称号;获得陕西省安全高效矿井、安全生产先进集体、灾害治理先进集体、职业卫生示范单位、延安市五一劳动奖等荣誉称号。
禾草沟煤矿于2020年底被陕西省自然资源厅纳入陕西省绿色矿山创建库后,持续推进高标准建设绿色矿山,通过组织职工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培训,使全体员工树立了绿色矿山发展理念。公司党委领导、党员带头,积极开展企地和谐建设,为社区居民谋福利,为地方政府解忧愁。
通过在矿区悬挂宣传标语、设置宣传栏、建设文化长廊、利用工业广场电子屏等方式,广泛开展绿色智能矿山建设、和谐矿区创建宣传,将煤矿绿色发展理念深植在每一个员工心中,为禾草沟煤矿高标准创建绿色矿山营造了浓厚的氛围,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高新技术应用成效显著
禾草沟煤矿高度重视“四新”推广和应用,近年来开展了包括综采工作面搬家机械臂、洗煤厂煤泥提质、供电防越级跳闸保护、主运输系统能效控制、等高采煤机及运输等多项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同时,完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明确了组织机构、领导小组成员及各部门职责,在各部门的紧密合作下,结合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通过与工程技术单位、高校合作,开展了油页岩顶板及油煤气重叠等情况下开采瓦斯运移规律及灾害治理关键技术研究、窄煤柱设计及巷道围岩变形控制技术研究、双侧采动大巷围岩稳定性与控制技术研究、50113孤岛工作面冲击危险性评价与防冲设计、压矿异常区巷道及硐室强化支护等科研项目,累计为煤矿实现技术降本约5460万元。
通过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禾草沟煤矿于2023年11月,被陕西省科学技术厅、陕西省财政厅、国家税务总局陕西省税务局联合授予高新技术企业证书。
智能化矿山建设蹄疾步稳
禾草沟煤矿紧跟智能化矿山建设潮流,规划布局智能化矿井建设工作,编制《禾草沟煤矿智能矿山建设规划方案》并组织实施,以A类矿井中级智能化为建设目标,建成了4+26智能化矿井整体格局,将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5G通信、智能装备等与现代煤炭开发利用深度融合,形成全面感知、实时互联、分析决策、自主学习、动态预测、协同控制的智能系统,实现开拓、采掘、运输、通风、安全保障、设备维护、经营管理等安全生产管理过程的智能化运行,搭建以公司为中心的智能化矿区标准规范体系,和减员增效、安全健康的智能矿井体系。
环保红线意识逐步强化
环保的核心不仅在于硬件升级,更在于管理“软实力”的提升。为防止雨雪天气应急响应再出现疏漏,禾草沟煤矿成立工作小组,制定了细化考核和四级审核机制,以确保安全与环保同步推进。公司门口,“一区一策”的环保应急管控措施公告牌清晰可见,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2024年10月,修订后的禾草沟煤矿环境保护考核管理办法正式印发执行,明确要求环境污染事件为零、环保设施完好率100%、环保设施同步运转率100%、废气污染物达标率力争达到100%、废水综合利用率100%、矿井周边噪声达标率100%、挥发性有机物收集治理率力争达到100%……一项项严苛的目标,彰显了禾草沟煤矿的环保红线意识和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决心。
禾草沟煤矿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文彬表示,大刀阔斧的环保改造升级,是落实企业生态环保主体责任的要求,也是对企业生态环保理念的全面检视与重塑。禾草沟煤矿将努力实现“看不见烟、闻不到味、触不到尘”的“三不”目标,全方位践行“环保不好、企业不保”的管理理念,不断深入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转型,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