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关村绿色矿山产业联盟网站!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矿业动态 > 绿色矿山
老矿山变身“最美社区”
来源:中国矿业报  日期:2017-01-10  浏览量:891  文字:【 】【加粗】【高亮】【还原

核心提示:

彝良驰宏矿业有限公司有着很好的铅锌资源,铅和锌品位之和达到23%,这样高品位铅锌资源在全国也是少见,是个典型的富矿。虽然拥有资源优势,但该公司坚持应用高效低耗的开采方式,经多年不断科研攻关,成功应用下向式膏体胶结充填采矿法,实现了固体废物的100%资源化利用,大幅提高了资源回收率。

同时,彝良驰宏矿业有限公司还承担着周边历史遗留的老空区塌陷等地质灾害治理工作,通过实施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等工程项目,落实具体措施,实现了复杂地质条件下矿井安全绿色发展,成为绿色矿山建设的又一成功典范。

“绿树葱郁,花儿锦簇,布局合理,井然有序。”因为环境优美,彝良驰宏矿业有限公司的矿区不仅深受职工及家属喜爱,而且周边很多的彝族百姓每天也来此锻炼散步,全然把这里当成了公园,被当地人称为彝良“最美社区”。近日,《中国矿业报》记者随中国矿业联合会第三批国家绿色矿山试点单位评估调研组,前往该公司一探究竟。对此,彝良驰宏矿业副总经理黄学贵表示,看到当地彝族百姓与矿区共享美好环境,感到甚为欣慰。

履行社会责任治理地灾隐患

彝良县隶属于云南省昭通市,地处云、贵、川三省交界的乌蒙山区,命名“彝良”盖取良善之意耳。彝良驰宏矿业就建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下设有一个毛坪矿和一个选矿厂,其中毛坪矿是一座有着60年悠久历史的老矿山。

2006年,以彝良驰宏矿业为主体,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民采混乱、技术缺失、安全隐患突出的彝良县洛泽河猫猫山一带展开铅锌矿产资源整合及综合治理,彝良驰宏矿业整合了毛坪矿区河东7家矿权,整顿和规范了彝良县铅锌资源开发秩序,由此迈出了做大做强铅锌矿产业的步伐。

2009年,彝良驰宏矿业再次整合了毛坪矿区河西、龙街、发达等片区共19家矿权,初步形成了毛坪、龙街、发达3个矿区开发建设的格局。

截至2010年底,彝良驰宏矿业已经成功整合了彝良县洛泽河矿区内26家矿权,并获得了该矿区铅锌资源的开采权,创立了彝良铅锌矿产资源整合模式。

2011年9月,彝良驰宏矿山老采空区及其塌陷区治理工作全面竣工,彻底消除了民采遗留老空区塌陷带来的地表地质灾害问题。

2012年,彝良驰宏依托下向进路胶结充填采矿技术优势,申请并获得云南省“以奖代补”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为残矿地质调查、民采空区治理、残矿回收、厚大破碎矿体回采等采矿技术难题研究创造了条件。

4年来,彝良驰宏矿业本着“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投入资金超过4000万元,累计完成胶结充填2.5万立方米、浇筑钢筋砼墙1550立方米,彻底消除了民采老空区塌陷带来的地表地质灾害问题。2012年云南昭通彝良“9·7”地震期间,该公司治理区内未发生一起山体滑坡和岩石塌落事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保护了当地职工群众的生命安全。

此后,为了及时恢复治理“9·7”震后损毁的山体和环保设备设施,切实降低环保风险,杜绝环境污染或地质灾害的发生,彝良驰宏矿业投资508.55万元,于2014年4月完成了毛坪矿B9区山体垮塌、废石临时堆场挡墙、选矿厂尾矿库排洪系统等修复治理工程。该公司还先后投资2786.26万元、1593.67万元,用于完成选矿厂北坡滑坡治理工程、遗留民采空区注浆充填治理,地表塌陷区加设挡土墙,有效防止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厂区一角

科技创新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由于矿区所在位置多是山川河流,而且矿体就在河床之下,地质环境脆弱,这给地质灾害治理、老空区回填、提高回采率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为破解难题,在云南省“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的重点支持下,针对毛坪铅锌矿区存在大量民采空区需要治理、新探获的厚大破碎高硫铁矿体开采以及固废综合处置等问题,彝良驰宏矿业先后与北京矿冶研究院、中南大学、长沙矿山研究院、昆明理工大学、湖南风格科技有限公司等科研单位合作,完成了“矿区工程地质与采空区处理技术的应用研究”、“采空区残矿增储及残采工艺研究”、“复杂空区群条件下的矿床高效开采”、“尾矿膏体性能及尾矿工艺矿物学研究”、“全尾砂膏体充填环管试验研究”、“矿区原生矿下向进路膏体充填采矿法系统建设工程研究”、“盘区机械化进路充填采矿法工艺技术研究”、“矿区无废开采应用技术研究”等多项试验研究工作。通过试验研究和现场应用,该公司初步掌握了矿区工程地质情况和尾矿工艺矿物学特征,提出了不同条件下的采矿进路充填配比参数及相关技术要求。

目前,国内使用膏体充填技术的矿山主要有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甘肃金川有色金属公司和湖北大冶有色金属公司铜绿山铜矿。彝良驰宏矿业在借鉴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会泽矿山上向膏体充填采矿技术的基础上,与湖南风格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的胶结充填技术研究工作。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现场地质调查及充填试验等工作,及时完善了残矿回收利用方案,重点对原残采空区进行胶结充填,待充填体稳定后再对周边残矿进行回收后充填治理,采空区充填率达100%。该项目实施以来,共盘活采空区及周边铅锌资源量6.8万吨,安全高效采出采空区残矿11.86万吨,增加销售收入数亿元。

同时,彝良驰宏矿业委托湖南风格科技有限公司研究开发《盘区机械化进路充填采矿法工艺技术研究》项目,重点从“下向进路充填采矿法人工顶板结构强度和进路断面参数的数值模拟研究与优化、盘区机械化进路充填采矿法工业试验”等共7个子专题开展试验研究工作,经过双方近两年时间的努力,下向进路胶结充填采矿技术在彝良驰宏毛坪铅锌矿取得了较好现场试验和应用效果,实现了安全高效开采毛坪矿区1~6号矿体。

在此基础上,彝良驰宏矿业结合矿山实际,创新思路和方法,继续深化充填采矿工艺技术的研究和改造,并在矿区内成功推广应用了全尾砂胶结充填技术,不仅完全实现了采空区100%充填,而且充填体凝固28天抗压强度≥4.5兆帕。在确保了采场及围岩稳固性的基础上,较好地控制了采场顶板的安全性。从2010年至今,采用下向进路胶结充填法回采的进路和采场,未发生一起顶板冒落或边帮垮塌造成的安全事故。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努力,下向进路胶结充填采矿技术在彝良驰宏毛坪铅锌矿得以成功应用,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近年来,彝良驰宏矿业不断加大科技研发力度,2013年至2015年,累计投入科研经费9256.7万元,约占企业工业总产值的2.7%。到目前为止,该公司已拥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专利20项,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彝良驰宏矿业成为西南地区首家盘区机械化下向进路尾砂膏体胶结充填采矿法的矿山。经过多年科研攻关的积累,矿区资源量及资源的回收率做到了极致。

资源综合利用实现无废开采

通过实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采选技改工程建设”项目,彝良驰宏矿业成功应用下向式膏体胶结充填采矿法,选矿尾砂和矿山掘进废渣全部充填至采空区,矿山固体废弃物全部实现资源化利用。仅2010年至2014年,彝良驰宏矿业累计胶结充填20万立方米,消耗选矿尾砂19万吨、机制砂22万吨。同时,此举也大大降低了采场顶板的安全威胁,真正实现了无废开采、绿色开采,为彝良驰宏的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保障采矿本质安全的基础上,有效控制了采矿贫化率,稳步提升了采矿回收率,2015年比2012年累计多回收铅锌金属量885.27吨,总价值约为1327.9万元,最大限度地回收了矿产资源。

该公司选矿厂通过引进和应用先进选矿设备,开展高硫铁选矿工艺技术研究工作,精确控制浮选液位自动化操作系统,落实技改项目,完善选矿工艺流程等,大幅提升了选矿能力及技术经济指标。2012年至2015年,铅回收率从87.31%提升至88.39%,锌回收率从91.04%提升至93.59%,银回收率从58.65%提升至69.24%,并且全部超计划完成了绿色矿山建设的目标。

职工休闲健身区

环境保护书写矿地和谐新篇章

彝良驰宏矿业的矿山矿权面积为5.3185平方千米,属地下开采,目前,采矿权范围内除工业生产、生活设施以外的空地已全部进行植被恢复。

该公司高度重视厂区、办公区、生活区绿化工作,着眼建设“花园式工厂、绿色休闲小区”的目标,以“3.12植树节”等多种形式倡导员工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平均每年统一组织植树5000余株,单位、职能部门平均每年组织植树4000余株。同时,该公司成立专业绿化队,专门对厂区、办公区的花草树木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其成活率均达到95%以上,大幅增加了办公区、厂区的绿化面积。截至目前,选矿厂、办公区绿化面积达到348亩;毛坪矿区人工绿化面积达到5.4亩,绿化覆盖率达到95%以上,大大改善了职工生产、生活环境。

同时,该公司秉承“善待自然、绿色发展”的环保理念,以打造“环境友好型”标杆企业为目标,将周边生态环境保护纳入企业总体发展规划,大力投入资金,持续实施周边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有力推动了矿区周边生态环境持续稳定好转,积极为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彝良驰宏矿业不仅保护矿区环境,还积极开展地矿共建工作,帮扶周边乡镇修路、架桥、引水、接电以及灾区恢复重建,积极开展捐资助学、帮困扶贫等送温暖活动。2014年8月3日,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发生6.5级地震,该公司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广泛发起捐款献爱心行动。对于当地的“挂包帮、走转访”精准扶贫工作,彝良驰宏矿业抽调人员积极参与,主动协调相关部门,解决了为周边乡镇500余名青壮年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妥善解决和处理了各种社会矛盾,形成了企业与社区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新局面,走出了一条企业与地方携手共建和谐社区的新路子。

正如一如既往的志向——驰骋天下,宏图高远,彝良驰宏矿业这家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老矿山,在艰苦创业和一代代建设者的薪火相传下,经过60年的长足发展,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2005年至2015年的10年间,该公司抓住绿色矿山建设的契机,资产规模从8000万元猛增至22亿元。公司步入发展“快车道”,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2年至2015年,该公司一直是彝良县第一纳税大户,位列昭通市工业重点企业前茅,被当地人称为“从小山村里飞出的金凤凰”。□

绿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