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北省将矿山环境整治由国土资源部门“一家管”上升为党政统筹“齐心抓”,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不断加大治理力度,废弃矿山正逐步变成充满生机的绿水青山。
初秋时节,滦县榛子镇椅子山废弃采石场,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漫山遍野花团似锦、绿意葱茏。椅子山的盎然绿意只是资源大省河北在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方面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河北省将矿山环境整治由国土资源部门“一家管”上升为党政统筹“齐心抓”,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不断加大治理力度,废弃矿山正逐步变成充满生机的绿水青山。
构建齐抓共治“河北模式”
9月25日晚8点,河北省三河市国土资源局党组成员邵振结束了推进组例会,他要把这一天的工作和会议召开情况整理一下,在第二天早上的指挥部例会上向市领导汇报。
“我们每天早晚都要开例会,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邵振说道,三河共抽调80多人,组成市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示范工程指挥部所辖的各个小组,在矿区修复项目上长期驻扎工作。
“我市将矿山治理作为当前1号工程,举全市之力,坚决让昔日矿坑荒山重焕生机。”三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崔邦文说,通过高效、高质、高速地治理矿山生态环境,三河的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良好开端。
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陡壁治理现场
身处京津冀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的主战场,河北将矿山环境整治作为生态建设和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内容,打响了矿山环境综合整治修复的攻坚战。
从河北省国土资源厅了解到,河北把矿山环境治理由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提高到党政层面,打组合拳、亮问责剑,形成了省委、政府一把手亲自抓,国土资源、环保等多部门协同干,社会企业积极参与的党政统筹、齐抓共治的新局面。
据介绍,2014年以来,通过坚持生态优先,减量化管理,河北省先后完成了778个露天矿山治理任务,修复绿化矿山面积5.6万亩,全省矿山数量减少33%。
算好“生态账”最“经济”
走进位于武安市燕山西部铁矿区的西寺庄乡中寨村,植被茂密的梯田层层叠叠,山腰上红彤彤的苹果缀满枝头,山坡下一栋栋红墙白瓦的民居整齐排列。
但在过去,这里曾因“采矿经济”留下巨大“生态赤字”,长达20年的开采,形成了多处塌陷、地表裂缝等矿山地质灾害,有的地表裂缝长达数百米,最宽处2.2米,堆积的矿渣58万多立方。
“坡底下这700亩庄稼地,坡上近600亩果树地,都是通过削高填平等土地整治措施新造的。”中寨村支委郝振宾指着脚下一片玉米地说,全村近2800人,以前仅有耕地1500亩,人均不到半亩,而现在新造出千余亩地,把废地变为黄金土。
近期在各地走访发现,通过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将矿山良好生态环境变为群众致富、地方发展的“金饭碗”,还上了“生态欠账”,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承德市依托矿业资本优势,引导现有矿山企业向新能源、文化旅游等绿色产业转型,80家矿山企业已成功转产。目前,全市累计压减矿权192个,关停取缔矿山企业152家,减少矿区面积37.77平方千米。
“通过对责任主体灭失的矿山迹地,采取修复绿化、转型利用和自然恢复等多管齐下的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抑制了扬尘,改善了环境,修复了生态,促进了部分企业转型升级,还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地环处处长杨广明分析认为。
今年以来,河北省露天矿山持续整治工作进展顺利。截至6月底,在全省171处责任灭失矿山迹地综合治理任务中,已有129处动工,70处竣工。
引入社会资本实现1+1>2
河北积极创新治理模式,按照“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着力构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矿山环境治理新模式。
福成集团作为三河市的龙头企业,自2010年开始,已陆续投入资金近60亿元治理闭坑矿区。现在正在进行二期治理工程,治理区面积2.5平方公里,已整理出4个大型平台,每个平台面积500亩至1000亩不等。
在修复过程中,福成集团将矿山环境整治、耕地层土壤剥离、畜粪回收与土壤改良、土地流转、耕地后期管护利用等集合起来,实现矿山环境治理、土地复垦利用与培育新经济的互促共进。
“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治理的优势在于,以有限的政策财政资金为引导,调动最大的资金潜力参与其中,实现1+1>2的治理效果。还能激发利用社会资源的优势和积极性,让企业工程实施、资源利用、后期管护与经营方面的优势得到发挥。”三河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李宏亮说道。
近日,河北省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今年,将对171处责任主体灭失矿山迹地通过修复绿化、转型利用、自然恢复进行综合治理。到2019年底,合法生产的露天矿山全部实现规范开采;2020年底,责任主体灭失矿山迹地综合治理率达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