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产业。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包括矿产资源在内的资源安全问题至关重要,立足国内坚守资源安全保障底线任重道远,矿业的资源保障和产业支撑作用不容忽视。目前全国有9万多座矿山,矿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约为5%,矿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不可替代。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的时代发展目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新发展理念对各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作为矿业行业,其发展必须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这就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以确保矿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相互协调、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然而,在缺乏多规合一的情况下,矿业发展规划与其他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间由于缺乏有机衔接和融合,难免造成方方面面的矛盾与冲突。
“传统的矿业发展模式主要关注资源开发自身的效益和保障,没有兼顾生态环境及其他产业发展。在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活动密集程度等方面的因素,这一倾向没有带来明显的不良后果或者受到普遍关注。”彭齐鸣直言不讳地说,例如,在矿业开发过程中以及闭坑后的矿地利用问题,过去就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往往被忽略掉,这样一来势必造成矿产资源开发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的冲突,尤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过去许多思维惯性和行之有效的做法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在此形势下,传统的矿业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矿业绿色转型和创新发展势在必行——这种改变不是简单的渐变和修补,而是一种革命性变化。”彭齐鸣说。
要实现矿业绿色发展,建设绿色矿山是关键。绿色矿山建设是国家战略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发展绿色矿业、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促进矿产资源高效利用、提高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推进绿色矿山和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将“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和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作为规划重点任务,并明确了“绿色矿山和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等重大工程;《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明确绿色矿山和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目标和具体实施路径。
绿色矿山建设是矿业转型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40年,矿业开发利用对中国环境的影响和扰动巨大,采矿引发地面塌陷,破坏区域地下水系统,占用损坏土地数量巨大,截至2015年,累积损坏土地300万公顷,固体废渣存量大,全国现有2000多座金属矿山尾矿库,尾矿存量60亿吨。在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绿色矿山建设是实现矿业转型高质量发展重要途径。深化绿色矿山建设,发展绿色矿业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矿情实际,更好解决中国矿产资源供需矛盾、资源开发与环境矛盾等一系列人与社会、人与资源、人与自然矛盾的全新思维和最有效方式。
绿色矿山建设是新时代发展的需求。新时代矿业发展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总要求,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关系。到2020年,形成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矿业发展新模式,形成“点线面”全方位、多空间、立体化绿色矿业发展新格局,使矿业在绿色低碳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成为建设“美丽中国”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矿业企业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与支持下,积极探索矿业绿色发展、重塑形象的路径,解决了历史疑难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与传统意义上的矿山复垦和环境治理不同,矿业绿色发展在动力和机制上有了革命性变化”。彭齐鸣分析说,一是统筹规划、顶层设计,促进“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之间的深度融合。二是动态复绿,留下一条绿色矿业勘查开发轨迹。三是变废为宝,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产业融合是绿色矿山建设的发展方向
矿业要实现绿色发展,必须要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方针,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在矿业开发之时,就要顶层设计,科学规划,注重矿山闭坑后的长远发展,把单一的矿业开发升华提升为造地、造景的系统过程,实现“边开发边复垦边建设”,待到矿山闭坑之日,也就是高效农业、旅游景区或产业园区开业之时。
这就要求矿山企业要吃透吃准国家绿色矿山建设政策及具体要求,建立绿色矿山建设人脉圈,与政府相关部门人员、专家学者、做得好的矿山企业等建立联系,随时掌握绿色矿山建设政策动态。同时,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彻底摒弃传统的“单为采矿而采矿、单为生态而治理”做法,把采矿融合到第一和第三产业之中去,做到三产互为支撑、共同发展。
“矿业是高科技支撑的产业,矿业绿色发展、跨界融合需要创新技术作为支撑。要从环境再造与产业再生的角度创新发展所需的科学技术支撑,包括区域产业发展统筹规划所需的科学评价工作和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融合方案设计所需的技术保障。这些需求正在创造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催生新型产业。”彭齐鸣介绍,不少地方结合当地实际,利用废弃矿山引入企业投资建设现代化赛车场(宁波)、“深坑酒店”(上海)、城市公园(徐州)、科普教育基地和地下油库等基础设施,实现变废为宝,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元素和新活力。可以说,这些发展方式已经超越矿业自身内涵,进入建筑、艺术、园林、考古等专业领域,涉及文化旅游、制造、交通、城市发展等各行各业。因此,矿业绿色发展必然要走一条跨界合作创新的道路——这种发展模式不但可以使传统矿业获得新生,也可以促进不同行业、企业之间更为广泛深入的合作,并不断衍生出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和业态。
据了解,近几年来,许多矿山特别是砂石骨料矿山已在多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多项尝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河南辰夏集团秉承“绘产业融合锦绣花卷,还自然一片青山绿水”理念,坚持“矿山修复+田园综合体”方针,积极探索可持续、绿色环保、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在打造绿色矿山同时,不断加大产业转型升级改造力度,向现代旅游业和高效农业转型,形成了以二产收益滋养一三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一些地方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也在积极探索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在绿色矿山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浙江省,一直在创新绿色矿山发展新模式,近年来,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对新设砂石骨料矿山超前规划,在要求建设绿色矿山基础上,还明确矿山闭坑后的标准和要求。对闭坑后的矿山能整治后高效农田的就恢复为高效农田,能整治为建设用地用来建设园区的就平整为建设用地,能改造为景区或林地的就打造景区、恢复植被。
东风劲吹满眼绿,传统矿业显活力。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这为矿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明确方向和强大动力。我们有理由相信,矿业这一古老的产业将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引下,在标准体系的保障下,将踏上充满希望的新征程,谱写出新时代的新篇章,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的重要力量。
标准体系建设为绿色矿业发展保驾护航
没有规矩,难以成方圆。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绿色矿山已经成为矿业企业的共识。但要真正实现矿业绿色发展,深入持久地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包括与之配套的标准体系。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逐步推进,绿色发展理念已经融入矿产资源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中,生态环境保护在审批与监管各个环节中都受到高度重视。然而,政策法规的落实包括奖惩制度的建立,需要与之配套的标准体系。标准就相当于一种技术法规,是依法行政的基础。有了标准的支撑,政策法规体系才能够做到规范、公平、公正,才能够推进矿业绿色发展有序进行。”彭齐鸣表示。
事实上,近几年来,原国土资源部和自然资源部、中国矿业联合会一直在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的标准体系建设。
2017年5月,原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国家质检总局、银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标志绿色矿山建设由试点探索转向全面推进;2018年7月,自然资源部颁布非金属、水泥灰岩、砂石、煤炭、黄金、石油、冶金、有色和化工等九大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于今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该规范主要从矿区环境优美、采用环境友好型开发利用方式、综合利用及共伴生资源、建设现代数字化矿山、节能减排具体措施、树立良好矿山企业形象等6个方面明确绿色矿山建设具体标准和要求,未来不符合绿色矿山建设规范要求的矿山或将退出市场。同时,按照《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总体要求,各地和社会组织也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标准。2017年,浙江省湖州市出台了我国第一个绿色矿山建设地方标准;2018年年初,中国矿业联合会出台我国首个绿色矿山建设团体标准。
“根据国家标准体系建设总体规划,这些标准将按照各自的定位发挥作用并不断完善,共同推进矿业绿色发展进程。”彭齐鸣说。
而自然资源部颁布的九大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作为行业标准则更备受社会关注。
“自然资源部颁布的绿色矿山建设规范,是国际上第一个关于绿色矿山建设的行业标准,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绿色矿山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和里程碑意义。”自然资源部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九大行业的绿色矿山建设规范实施后,绿色矿山建设纳入矿政管理主流程,采取名录管理模式。同时,将不新设审批事项,不采取传统评审认定方式,而是采取企业主建,第三方评估,社会监督,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创的形式来构建绿色矿山建设体系。绿色矿山名录管理分警示惩戒作用、管理部门职责、社会监督、优惠政策及奖励四方面的工作,对发生重大责任事故、社会事件及整改不合格的矿山,从名录中除名,公开曝光,不得享受相关优惠政策,按规定追究相关违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