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关村绿色矿山产业联盟网站!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矿业动态 > 绿色矿山
京西废矿上建起首都绿色生态屏障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日期:2018-06-13  浏览量:652  文字:【 】【加粗】【高亮】【还原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京西废矿上建起首都绿色生态屏障

  中新网北京6月13日电 (记者 陈建)京西层峦叠嶂,曾盛产煤炭、石灰、水泥。如今,退出传统采掘业的北京市门头沟区,把昔日寸草不生、山体裸露、水土流失严重的废弃矿山,变成被30余种植被覆盖的绿地,为首都筑起一片绿色生态屏障。

  让种子在岩壁上扎根

  初夏时节,走进京西浅山区一片废弃的采石场,依稀可见30多年的露天开采,留下处处裸露的岩壁,宛如青葱山坡上的巨大伤疤。

  迎面而来的是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门头沟分局的工作人员,留短寸,戴眼镜,皮肤黝黑,条纹衫上有股汗馊味儿,名字却古色古香,斯文得像个古代隐士——他叫白鹤桥。

  白鹤桥挥手朝周围山上一指说:“这就是麦子峪采石场,2007年关闭。眼前要做的,是修复废弃矿山生态,先清理危岩、整治坡面,在低矮平缓处种乔木,让陡峭岩壁长出灌木和草。”

  “这是难度最大的部分。”他说,要把特定的水泥、营养土、绿植种子按比例混合,制成“植被混泥土”,加压喷播到岩壁上。植被混泥土覆盖岩壁后,利用滴灌、喷灌设施浇水,让混泥土中的绿植种子破土而出,形成植被,达到保持水土、减少扬尘、改善空气质量的目的。

  麦子峪采石场的生态修复项目共约9万平方米,离北京市中心不到30公里。白鹤桥信心满满:“今年秋天再来看吧,草木就能出芽儿了。”

  门头沟区规划国土分局局长贾骥告诉记者,门头沟区1455平方公里,其中98.5%属于山区,10%是浅山区。2011—2015年期间,全区已完成46个废弃矿山修复治理项目,治理面积约10平方公里。

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门头沟分局地址矿产科科长白鹤桥,在门头沟区麦子峪采石场现场讲解修复废弃矿山生态的要领。 陈建 摄
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门头沟分局地址矿产科科长白鹤桥,在门头沟区麦子峪采石场现场讲解修复废弃矿山生态的要领。 陈建 摄

  一盆火 一腔血 一桶金

  门头沟区矿产丰富,“黑白灰”曾是当地三大支柱——黑的是煤炭,白的是石灰,灰的是水泥。

  在日前举行的生态文明建设集中采访座谈会上,区委书记张力兵娓娓道出“一盆火”“一腔血”“一桶金”的由来,更畅谈“一片绿”的信念。

  从辽代开始,门头沟就是京城重要的煤炭供应地。修建紫禁城的琉璃瓦,产自门头沟山区中的琉璃渠村。清乾隆年间,北京琉璃厂迁至此地,后又修水渠至此,村子因此得名。烧琉璃瓦的炭,出自附近的炭厂村,那里的炭也曾直供清廷皇宫。人称“窑火七百年不灭”,就是指门头沟在古都历史上奉献的“一盆火”。

  革命战争时期,京西山区中共第一党支部、京西第一支红色武装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宛平县人民政府,都成立于门头沟区。门头沟区人民为革命解放事业奉献过“一腔血”。

  新中国建立后,门头沟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了“一桶金”。上世纪60年代初,北京市99%的煤炭供给来自门头沟区;2007年之前,全市煤炭年均消费总量的60%来自这里。

  进入新时代,当地人又无怨无悔地为首都奉献“一片绿”。特别是从1998年开始,门头沟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闭了区属全部270多家乡镇煤矿、500多家非煤矿山和砂石厂。

中共北京市门头沟区委书记张力兵日前在生态文明建设座谈会上指出:“治理PM2.5、打好蓝天保卫战,要狠抓燃煤、扬尘等污染源防治,要一个微克一个微克去抠。” 陈建 摄
中共北京市门头沟区委书记张力兵日前在生态文明建设座谈会上指出:“治理PM2.5、打好蓝天保卫战,要狠抓燃煤、扬尘等污染源防治,要一个微克一个微克去抠。” 陈建 摄

  “绿”字当先谋发展

  区委书记张力兵常说:“要耐得住寂寞,保持住定力,守得住绿色”;门头沟区要营造“绿色发展、生态富民、弘扬文化、文明首善、团结稳定”的新格局。

  按计划,大型国企京煤集团在门头沟区的最后一个煤矿将于2020年关停,届时,门头沟将彻底告别上千年采煤史。

  张力兵说:“治理PM2.5、打好蓝天保卫战,确保完成北京市政府下达的PM2.5年均浓度低于54微克/立方米的目标,就要狠抓燃煤、扬尘等污染源防治,要一个微克一个微克去抠。”

  当张力兵说这番话的时候,他身旁的会议室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门头沟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景图片。图片注释上写着:“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还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为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

  “浅山区是首都的第一道生态屏障。”门头沟区发改委主任曹子扬说,目前,全区森林覆盖率达45.7%,林木绿化率达69.22%。

  但这还不够。在80%区域都已被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的门头沟区,地方政府正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13家科研机构合作,推广适合山区的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制定针对采煤、采砂、采石废弃地,道路边坡,河道湿地等五个类型的生态修复规划。

  “十三五”(2016-2020年)期间,当地拟规划实施生态修复工程342处,共计14.81平方公里,初步估算需投资82亿多元。

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80后”党委书记丁章春(左)与当地炭厂村“60后”村支书邢卫兵日前接受集体采访时畅谈绿色发展、生态富民、弘扬文化。 陈建 摄
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80后”党委书记丁章春(左)与当地炭厂村“60后”村支书邢卫兵日前接受集体采访时畅谈绿色发展、生态富民、弘扬文化。 陈建 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优美的自然风光容不下败落的村庄。提升门头沟区的第一印象,不靠高楼大厦,靠人文风情。

  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正是一个有山有水有民俗风情的好地方。妙峰山上,释、道、儒、俗不同信仰的殿宇始建于辽金时代,现存十余座。香火最盛的娘娘庙,又称惠济祠,兴旺了300多年,逢农历四月初一至十八,香客络绎于途,日以万计,进山上香。

  妙峰山庙会曾中断了数十年。1993年,首届春香庙会在妙峰山举办,古老的庙会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如今的妙峰山庙会,除完整保留明清时期香客朝顶,香会酬山,施粥、布茶、舍馒头等传统形式外,还增加了商品交易、民俗展示、文艺演出等内容。

  妙峰山镇党委书记丁章春是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已在门头沟区工作八年多。这位英俊的“80后”称,山水沙石、田林花草、村舍公路,样样他都有责任;就连当地农妇喜爱的太平鼓,也要上心学。

  在丁章春的努力下,2万多人口的妙峰山镇,已有1500多名村民组织起来,平日巡河、防火,汛期防洪,确保一方百姓生活安泰。而全市大力实施、在妙峰山镇逐一落地的险村搬迁、煤改电、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等民生基础设施提升项目,以及规划师、建筑师、设计师下乡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行动,则让越来越多的村民鼓起勇气,投身民俗旅游业。

  妙峰山镇炭厂村支书邢卫兵津津乐道:“全村30家民俗旅游户,好的人家年收入二、三十万元,不成问题”。

  沿炭厂村大街路,有一条蜿蜒的小河,名曰“神泉溪”。河道边修筑着一米多高的青石护栏,隆重得宛如护城河一般。邢卫兵说,村里已经打算在护栏上安装灯带了,预计今年7月完工。

  这位“60后”村支书侃侃而谈:炭厂村“要打造精品旅游村、精品农家院、精品农家宴,还要有一支科技人才队伍”。村里成立了社区学院,主科包括旅游、管理、销售、农林技术,学制三年,相当于中专,首批27名学员,都是村里子弟,明年夏天毕业。(完)

绿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