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是全国重要的磷矿资源富集区和生产基地,探明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总部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的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至今已有52年的历史,是国家磷复肥基地配套的磷矿采选生产基地。
多年来,该公司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绿色矿山建设,把开采后的采空区废弃地转变为满目苍翠的生态矿区,创建矿地共建和谐矿山,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矿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矿开采到哪里,复垦植被就跟进到哪里
漫步在矿山开采现场,记者为眼前的景象惊叹: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采空区绿草覆盖,鸟语花香,足球场、农家乐成为昔日采场的新景点。
据了解,自2004年以来,云南磷化集团已累计投入复垦植被资金2亿多元,可复垦土地复垦植被率达到94%,矿区绿化率达到80%,矿山土地复垦植被区内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态林和经济林。
据云南磷化集团昆阳磷矿矿长王万禄介绍,随着企业的逐步发展,公司深刻地意识到,露天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大。公司坚持矿开采到哪里,复垦植被就跟进到哪里,并组织实施了云南昆阳磷矿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矿区废弃地生态修复综合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面对磷矿开采后形成的岩石裸露、植物难长的难题,云南磷化从土地集约利用出发,实施表土单独堆放、剥离物集中向采空区内排和表土回填铺敷作业。针对采空区无浇灌管道、适宜生长的植被少、风沙大等不利因素,云南磷化采取在采空区修建高位水池,架设浇灌管网,选择耐旱抗病虫害强的树种,同时聘请专职管护人员,确保了种植林木的成活率。
通过采剥工艺的改进,目前,公司复垦植被区的林下种植、特色农业、育种育苗基地建设已见成效:以昆阳磷矿为代表的复垦植被区,建设有震旦地质生态园;海口磷矿建设了集经济林木、瓜果蔬菜、休闲为一体的森林湖生态园,成为昆明市磷矿采矿迹地覆土植被恢复技术研究示范区。此外,公司所属的晋宁磷矿在采矿废弃地实施万亩基本农田改造示范工程,尖山磷矿结合安全生产和地质环境治理实施完成采空区高陡边坡削坡工程,这些都已成为国家绿色矿山建设的示范工程。
绿色矿山建设并不仅仅是在矿山上种树种草,而是将整个产业“绿化”。云南磷化集团着力于磷矿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将循环经济贯穿于整个生产活动之中,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结合新农村建设共建矿地和谐
晋宁县汉营村46岁的村民温学金现在居住在面积达290平方米的独栋别墅,装修新潮,电器一应俱全。温学金告诉记者,汉营村一半以上的农民在云南磷化集团就业,仅他家就4口人在矿山打工,一年下来收入能达到10万元。
据汉营村委会总支书温锐介绍,前些年,村里的日子并不好过。在困难面前,云南磷化集团与村里确立了互相理解、相互支持、睦邻和谐、共赢发展的思路,帮助村子完善了基础设施。同时,企业还投资8000余万元,由村民投工投劳对7000多亩磷矿采空区进行复垦植被,种植了旱冬瓜、雪松、果木等植物。之后,企业又将管护权交给村子,仅此一项,村子每年可获利200多万元;再加上企业实施资源开采反哺,村里每年又可获利730余万元……这就为新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云南磷化集团在下属单位昆阳磷矿与所在地晋宁县汉营村委会之间,形成了“以诚信为基础、以经济为纽带、以文化为核心、互惠共赢和谐发展”的企地建设模式,并以矿山所在地汉营村委会之名命名为“云南磷化集团—汉营模式”。
据统计,近年来云南磷化集团已在矿山属地市县累计投资30多亿元进行了7个方面的重点项目建设,带动社会和地方从业人员达到2000多人次,年支付工程劳务费平均保持在3亿多元。扶持乡镇、村委会修建道路和饮水、农灌工程,资助希望学校,帮扶困难村民子女读书等赞助费用1700多万元;投资4650万元与晋宁县共同建设生态公园和璟苑。同时,充分发挥企业职工艺术团、摄影协会、医疗卫生优势,积极开展“走进新农村”、“文艺进村”、“爱心进村”等活动,为村民送去实实在在的关怀和帮助。
云南磷化集团公司总经理李耀基坦言,用企业的发展带动周边村社的发展,与村社开展多方位的项目合作,把不适宜规模化、专业化作业的项目承包给本地村社企业,这不仅为周边村社提供了就业机会,更是实现了扬长避短、互利双赢。
云南省国土资源厅的相关专家认为,矿山企业与社会的关联性较强,与矿山周边村镇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做好矿山生态恢复,处理好与地方的关系,既是矿山企业持续、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