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次出现“生态”、29次提及“环境”、13次强调“资源”、4次出现“绿色发展”——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一组“绿色数据”。据统计,党的十九大全文十三个部分中,有三个部分论述了“绿色发展”的有关内容,报告成为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绿色发展的行动指南。
作为有色古国,明朝以前,中国经历了辉煌的有色工业发展之路,技术、产量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明清两代及之后的持续衰败,使得行业对于环境的影响并未突出显现。当代社会的国内有色行业发展历程,分为无序、管理和有序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大矿大开、小矿放开、有水快流”,企业在规模、技术、装备、人才、管理等方面都较为落后,一度造成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资源流失等问题。随后的有序阶段,国家和地方采取了关、停、并、转等方式,使这种情况得到了遏制,但是资金大多集中在基础金属的产能扩张上,高端、稀有稀贵金属方面的开发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发展和行业需求,关键设备主要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仅靠“师夷长技以自强”难以扭转。更加重要的是,高速增长所引发的环境问题,给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制约,成为资源、能源、环境的瓶颈约束。
进入21世纪、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要求,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全党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变化。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将“绿色”纳入五大发展理念,无疑对于有色行业“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为“十三五”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的核心是资源高效利用和污染物最少排放。要树立绿色思维方式,积极践行绿色理念,要站在行业的高度,系统地谋划全局,制定和运用推进绿色发展系统行动方案,把行业的绿色发展作为系统工程科学谋划、系统推进,避免顾此失彼、单兵突进。在此基础上,要用导向思维引领发展实践,抓住行业影响绿色发展的关键技术和产业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从而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在此过程中,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对传统制造业的绿色改造,还应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挖掘或培养行业新的增长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路上,建构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实现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良性循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还需要绿色制度的全面保障,坚持生态底线,建立健全环保标准体系和准入机制,将资源消耗、生态效益、科技含量在项目评价中的所占比重。
绿色,是大自然的生态本身。绿水青山,是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构图。绿色发展,是“天人合一”沿袭至今的生态智慧。中华民族对绿色的认知古已有之。有色金属,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珍贵馈赠。生态文明,是发展有色工业之路上的初衷和坚守。实现有色行业的绿色发展,是建设有色强国的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