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荒废20多年的采矿废弃地还能复耕。”这几个月,广东省平远县仁居镇黄畲南龙村村民杨春兰每天都要到原黄畲稀土矿区的地里锄草。这片曾受严重污染的废弃地,因为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陈晓阳的“金属矿区污染土地生态修复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而“重生”。
杨春兰和丈夫韩德彬都是当地人,世代务农。然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稀土矿大规模开发中,他们的土地和房屋被征收。矿区停采后,原来的农田受到污染,水土流失严重,95%以上区域一片荒芜。眼看曾经的良田变为不毛之地,杨春兰心痛不已。
直到去年,事情终于有了转机。在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资金的资助下,2015年7月,陈晓阳带领团队与广东华鼎新维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在黄畲稀土采矿废弃地选定200亩污染情况较为严重的区域,开展金属矿区污染土地生态修复技术示范推广项目。项目以荒山复绿、污染农田恢复可耕性为目标,将山上污染源与山下受污染农田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生态修复,最终实现还田于民。
笔者在现场看到:改良后地块上种植的大豆长势非常好;山上种植的银合欢等树种郁郁葱葱。据华鼎公司园林部经理张锡州介绍,根据前期的科学试验,土壤改良以秸秆还田、施加有机肥、添加生物菌剂及蚯蚓来实现,经过多次修复、多次优化植物和土壤改良剂配置,最终在山上种植银合欢、海南红豆、狼尾草等木本植物和多年生、根系庞大的草本能源植物为主,增加土壤有机质、固定污染物并防止水土流失;山下则种植辣木和大豆、剑豆等能源植物,在实现经济收益的同时,改良受污染农田土壤。
“再过1个月专家就来验收,看看豆子重金属含量情况。”望着长势良好的大豆、花生等作物,杨春兰对复耕田地的信心越来越足。她说,丈夫已盘算购置水管等设备,准备等土地改良好就进山挖渠取水,进行整理复耕。△
(朱双玲 赖 强 彭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