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关村绿色矿山产业联盟网站!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矿业动态 > 绿色资讯
陕西已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48个
日期:2024-10-08  浏览量:106  文字:【 】【加粗】【高亮】【还原

原标题:陕西已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48个,纳入省级绿色矿山创建库的矿山达103个

绿色矿山建设的有益探索

绿色矿山建设是推动矿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矿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今年初,自然资源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陕西作为能源生产大省,持续厚植绿色发展底色,出台举措、管理办法,开展国家级、省级绿色矿山创建,加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省内煤炭开采企业大胆尝试、创新探索,为矿山穿上“绿衣”。

截至目前,陕西已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48个,纳入省级绿色矿山创建库的矿山达103个,绿色矿山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采煤沉陷区“变身”生态示范园

金秋时节,榆林神木市柠条塔矿业公司的生态产业示范园里瓜果飘香。“北侧生态产业示范园建成蔬菜大棚8座,今年种植了20多种果蔬。”9月18日,柠条塔矿业公司副总经理张顺平说。

早在几年前,针对采煤沉陷区治理,柠条塔矿业公司就组织开展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在公司南侧试验打造立体生态示范基地。一到秋天,基地200多亩经济林的枝头就挂满果实。

通过综合治理,让采煤沉陷区“变身”,张家峁矿业公司根据沉陷区的受损程度、土壤类型、水资源情况,因地制宜打造采煤沉陷区立体生态环境重建示范区,建设13座蔬菜大棚,打造409亩林地;红柳林矿业公司开展“植物固碳和采空区二氧化碳吸储关键技术”研究,打造立体式生态示范园、国家级生态环境科普馆、矿山生态景观带等多点衔接的空间布局;彬长矿业胡家河矿联合彬州市相关单位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地质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工作,完成4400余亩土地复垦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帮助当地农户年增收160余万元……

各矿业企业积极示范,逐“绿”前行,让采煤沉陷区旧貌换新颜。

煤矸石利用有新解

一个月前,陕西能源凉水井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矸石井下充填项目开工。项目通过将煤矸石多级破碎,智能调配矸石粉料,精确配给疏干水和胶凝材料,制成浆体,利用充填工业泵和管道输送至井下采空区。

“矸石充填项目首次将防堵管、免洗管、充填固碳等一系列国际领先技术应用到大型矸石注浆充填系统,不仅能够有效解决矸石问题,还能实现二氧化碳的封存。”中国工程院院士吴爱祥说。

煤矸石是煤矿行业的工业固废。如何消纳处置煤矸石,一直是我国煤矿行业高质量发展绕不开的课题。

在陕西小保当矿业公司的充填车间,一块块煤矸石经过粉碎、注水处理和长距离充填管道输送等流程,回到地层深处。“现在,小保当煤矿产出的煤矸石,当天就能全部充填采空区。”自然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矿山地质环境研究室负责人付德亮说。

为治理“矸石山”,黄陵矿业双龙煤业公司4年前虚心“取经”,在矿区的煤矸石山上建成山楂园、油葵园、樱桃园等,在山顶建成蔬菜大棚。矿区昔日的“矸石山”,如今风景秀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在这里筑巢繁衍。

数字技术支撑“科学治理”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让绿色矿山建设有了更强的技术支撑。

“目前,陕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大数据平台已完成省自然资源厅、省国土整治中心、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及各市、县自然资源部门500多个账户的开户工作,完成生产矿山开户近1000座,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信息已录入400多个。”9月9日,陕西省煤层气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牛鸿波说。

陕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大数据平台是国内首个集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管理、遥感影像统筹共享、时空数据云服务、生态环境功能分析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该平台融合空天地立体动态监测网络,实现空间生态修复保护项目数据的实时动态采集,初步实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土地整治复垦、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等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业务的全生命周期统一管理。

陕煤集团所属的36座煤矿先行先试,把矿山企业动态监测预警系统接入大数据平台,实现省、市、县、矿山企业四级互联互通、数据汇聚、动态接入、动态展示、实时监测。

运用新技术,推动环境监测和修复治理更加科学高效。陕煤集团所属各矿区还开展多项技术研究,联合中国工程院院士团队开展国家重点课题研究,探索形成“整体搬迁+小流域治理+生态旅游”“土地流转+生态农业+经济林业”“农户合作+休闲旅游+生态农林业”“专业公司+中药材种植+生态养殖”4种生态治理模式,累计治理75万亩采煤沉陷区,开展470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工程及相关工作,建成国家级、省级绿色矿山27个。

眼下,陕西正全面推进实景三维陕西建设,将为省内煤炭企业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技术支撑。(记者 杨晓梅)

来源;凤凰网


绿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