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关村绿色矿山产业联盟网站!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矿业动态 > 行业动态
重磅!这个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
日期:2024-01-22  浏览量:719  文字:【 】【加粗】【高亮】【还原

习近平在“国家工程师奖”

首次评选表彰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定科技报国为民造福理想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高质量发展

在“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评选表彰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向受表彰的“国家卓越工程师”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致以热烈祝贺。

习近平指出,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重要力量,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受表彰的个人和团队是我国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优秀代表,是广大工程师的榜样。

习近平强调,面向未来,要进一步加大工程技术人才自主培养力度,不断提高工程师的社会地位,为他们成才建功创造条件,营造见贤思齐、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创新争先的浓厚氛围,加快建设规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师队伍。希望全国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坚定科技报国、为民造福理想,勇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锻造精品工程,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1月19日上午,“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主任蔡奇出席表彰大会并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出席表彰大会并传达习近平重要指示。

81名个人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50个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矿安全开采地质保障与生态修复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并受到表彰。

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发展的创新主体,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今年首次开展“国家工程师奖”表彰,是为了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打造新时代卓越工程师队伍,强化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激励动员广大工程师奋进新时代、建功新征程。

受表彰的工程师个人和团队,是新时代工程师队伍的优秀代表。他们在重大工程建设、重大装备制造、“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发明创造等工作中,矢志爱国奋斗、锐意开拓创新,取得了一批先进工程技术成果,不断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生动体现了工程师群体爱党报国、服务人民、敬业奉献、严谨笃实等崇高追求和宝贵精神。

开采光与热,守护绿色与安宁

——记煤矿安全开采地质保障与生态修复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

保障能源安全和实现“双碳”目标是我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面临的两大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煤炭能源发展要转型升级,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首先要解决煤炭能源产业链中的煤炭智能安全低碳开发,来保障能源安全供给和减碳任务。

煤矿安全开采地质保障与生态修复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彭苏萍教授的带领下,围绕“煤矿安全开采地质保障”、“煤矿生态修复”以及矿-城融合的“城市道路与地下空间安全探测”方向开展技术研究和工程应用。

“这3个方向的研究工作都超过了20年,做科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团队带头人彭苏萍说。

为矿井做CT地质灾害隐患无处遁形

1978年,彭苏萍进入大学学习煤田地质专业,从此,他与煤炭结下了不解之缘。

20世纪80年代,我国煤炭开采由炮采、普采向综合机械化开采转变。机械化开采过程中最怕的就是遇到断层,遇到一个3-5m的断层就要停产搬家,一次搬家要花费1个月时间,经济损失几千万元。

目睹断层带来的巨大损失,年轻的彭苏萍大为震动,深刻认识到了煤矿综合机械化采煤对地质构造精准预测的工程需求,于是他积极投身于这方面的研究。

潜心研究多年之后,技术破解的关键时间点悄然来到彭苏萍的身边。1993-1994年间,中国矿业大学与安徽煤田地质局、淮南矿务局共同合作,在淮南谢桥煤矿首采区和潘集矿区进行了高分辨三维地震勘探。

彭苏萍回忆:“当时在进行地震资料处理时,遇到了一个难题,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数据去噪方法,都无法消除地震剖面上两个强反射波之间近于水平的地震波。后来与煤矿井巷设计图对比发现,这是相距50m、断面3.2 m×3.8m的石门巷道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断层勘测的难题迎刃而解,同时也验证了采区三维地震勘探具有更高的地质分辨率。

我国不同煤矿地质条件差异显著,矿井地质灾害时有发生,给矿井做CT检测,成为煤矿准确预测预报矿井地质灾害的迫切需求。20世纪90年代中叶,团队开始着手物探仪器的研发。仪器研发最初是从解剖国外地质雷达仪器结构入手的,当时国外仪器封装严密,成功打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要说展开研究。

团队迎难而上,经过长达10余年的努力,研发出矿井灾害源超深探测地质雷达装备,给矿井做CT的仪器的诞生了,这为精细探测井下地质灾害隐患奠定了基础。

围绕矿井地质构造的高分辨识别和精确定位、煤矿顶板岩性和稳定性预测、煤矿瓦斯灾害隐患识别以及矿井突水构造预测等工程问题,团队在矿井地质构造和灾害源探测关键技术和仪器研发方面获得突破,在全国50多个矿井开展了工程应用。实践证明,三维地震勘探是我国煤矿安全高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中的最中坚技术,为有效避免煤矿安全事故发生,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

从盲人摸象,碰到断层只能蒙受巨大损失,到准确透视,精确诊断地质灾害隐患,巨大转变的背后是煤矿安全开采地质保障与生态修复国家工程师团队投身光明事业的赤子之心。

黑科技提升含绿量开采光明更保护水资源

我国广袤的西部干旱半干旱区,煤炭产量占全国的50%以上,但水资源匮乏,不足全国的4%。在本就缺水的基础上,煤炭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进一步影响了生态环境。

彭苏萍敏锐地意识到,如果在煤炭开采过程中不对水资源加以有效保护和利用,将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短缺,并严重制约煤炭开发利用的规模,这对严重缺水的西部煤矿区是难以承受的。但是,当时的方法和技术难以支撑西部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黑色和绿色,陷入了相互制约的泥潭。

团队一头扎进西部煤矿区,经过长期的监测、研究,发现煤炭开采对上覆岩层造成的裂隙同耕种过程中的松土作用动力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可以来减缓干旱半干旱地区极易形成的次生盐碱现象,这一重要发现,意味着黑色和绿色之间的隔阂开始打通。

通过长期定位监测,团队发现中等裂缝发育类似于适度的生态干扰,有利于矿区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团队采用积极主动的物探监测技术,揭示上覆岩层及地下水被扰动的程度和范围,形成了地下水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技术,打破了保水开采的被动做法。

团队以开采为驱动力,在时间和空间上,系统研究了矿山开采对上覆岩层、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水资源保护利用为前提,提出西部煤矿区生态修复多种模式,黄河流域煤矿区生态修复建议被列入黄河流域规划。

团队在新疆、内蒙、陕北和宁夏等西部煤矿区开展了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形成10余处生态修复长期示范基地,累积修复面积10多万亩,让生态修复守护“绿水青山”。

要黑色,也要绿色,要力量之火,也要生命之源,原本的相互制约,变成了相互促进。

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公布的2022年度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中,“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矿山生态修复创新团队”获得了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创新团队奖。彭苏萍作为获奖团队的带头人表示:“获奖是对团队长期从事煤矿区水资源保护利用及生态修复工作的最好肯定。”

城市夜行者为一方土地诊脉

从午夜到凌晨,城市交通运营归于平静,彭苏萍和团队则在城市沉睡的间隙,开始了紧张的城市道路与地下空间安全检测工作。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起步晚,但发展迅猛,地质调查还很不充分,地下安全形式严峻。团队在矿井地质与工程地球物理关键技术和仪器装备的研究基础上,在国内率先研发了城市道路地下病害车载探测装备及技术、城市地下空间超深探测装备及技术、城市地铁隧道多功能快速检测装备与技术和城市地下管道全空间智能检测装备及技术,形成了城市道路病害与安全隐患综合探测系列装备。

2009年至今,团队利用自主开发的城市地质雷达探测装备成功应用在多次重大国事活动的市政道路、地下管线和地铁隧道等安全保障工程检测,出色地完成了保障重大活动交通安全的任务。在铁路路基、管线调查、超前地质预报和工程勘察等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矿井超前探测大功率地质雷达”和“地铁隧道安全隐患综合探测车”2项研究成果应邀参加2021年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亮相“平安中国”展区。“城市地铁隧道安全隐患综合快速检测装备及技术”获得了2022年度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

当前,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科技创新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煤矿安全开采地质保障与生态修复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攻克煤炭行业工程技术难题,勇攀科技高峰,跑出创新加速度,砥砺奋进新征程,为我国煤炭行业工程技术发展,为守护祖国的绿色与安宁做出新的贡献。(来源:中国矿业大学)


绿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