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关村绿色矿山产业联盟网站!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矿业动态 > 行业动态
向绿而行 厚植底色 国能准能集团迈出高质量发展新步伐
日期:2024-03-04  浏览量:632  文字:【 】【加粗】【高亮】【还原

准能集团建成生态多样性主题公园。

游客乘坐大巴车在林区游览。

准能集团40多年始终坚持生态恢复,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原始地貌改造成郁郁葱葱的林地。

叠翠林区建成10公里自行车观光道。


元宵节已过,鄂尔多斯准格尔旗的街道上依然灯火璀璨。

小城东南12公里处的黑岱沟露天煤矿正忙得热火朝天。站在黑岱沟露天煤矿的生产观礼台上,放眼望去,一辆辆矿用卡车来往穿梭。“远处的吊斗铲是全亚洲唯一一台,自重5300吨,大臂110米长,一铲斗可挖90立方米岩石,能直接排弃到采空区,节省了卡车运输的成本。”黑岱沟露天煤矿副矿长李波介绍。

截至2月27日,国能准能集团生产商品煤1034万吨,超年进度计划51.5万吨,保证了煤炭能源供应的持续稳定。

战略引领 扛牢绿色低碳发展之责

年初,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绿色矿山国际年会上,准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杜善周作为杰出贡献奖代表作经验交流。

“准能集团因煤而兴、依煤而盛,如何应对挑战,跳出‘挖煤—运煤—卖煤’的传统路子,破解‘资源陷阱’,是集团面临的一场大考。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牢牢把握未来能源市场需求和发展方式,广泛调研、审时度势,提出了‘1217’发展规划,成功探索出一条跨越资源枯竭陷阱的新路子。”

准能集团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年降水量低,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生态脆弱,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从1992年开始,准能集团边开采边复垦,不断加大生态修复投资力度,积极探索矿区生态修复与重建方法,实现了“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重现、生物多样性重组与保护”,将昔日沟壑纵横的“鸡爪子”山变成了风光秀美的万亩良田,破解了黄土高原半干旱荒漠地区大型煤炭基地开发与保护协同推进的重大技术难题。

准能集团及下属黑岱沟露天煤矿、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绿色矿山”“中国最美矿山”“准格尔国家矿山公园”。准能集团“矿区生态修复案例”入选2022年的世界经济论坛报告,圆满承办了2023年全国露天煤矿绿色低碳发展现场会和全国露天矿山智能化建设现场推进会,连续6届获评社会责任报告优秀企业。

做精主业 夯实绿色矿山建设之基

立足能源资源禀赋,准能集团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分步实施碳达峰行动,以高标准绿色矿山建设,推进高碳产业低碳发展。

准能集团坚持绿色开采,两矿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拥有煤炭资源储量30.85亿吨。生产组织引进“大吨位”先进采矿设备,全员工效、设备效率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高台阶抛掷爆破与吊斗铲倒堆工艺技术每年可节约2万多吨标准煤,减少运输剥离物超过1500万方;资源回采率长期保持在98%以上,高于国家标准3个百分点;正在推进“露天矿大倾角轨道提升运输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制”等项目,助力实现绿色化、集约化、高效化生产。

准能集团持续推进能耗双控工作。对生产各环节开展工序能耗诊断,落实“节煤、节电、节水、节油”措施,优化矿卡发动机和电控系统参数,实施矿用大马力柴油机柴油混合氢气、氧气燃烧节油减排等项目,计划降低油耗15%;引进高效智磁节电器,平均节电率达到7.17%;优化除灰空压机运行方式,年节约电量330万度;吨煤生产综合能耗控制在3.3千克标准煤以内,远低于8.2千克标准煤的露天开采行业限额。

坚持数字驱动,准能集团持续推进智能矿山建设。推进煤炭开采与物联网、北斗+5G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形成“单机装备智能控制、多机装备智能协同”模式,实现电铲采装远程控制、辅助作业无人值守、矿用机器人大显身手。首批300吨级无人驾驶矿用卡车,实现多编组“装、运、卸”全程自主运行。黑岱沟露天煤矿及配套选煤厂作为国家首批示范建设煤矿已达到中级标准,国内首次实现千万吨级跳汰机单机全流程智能控制。

准能集团引入国内首创的千万吨级分选工艺,原煤入选率100%,矸石带煤率低于5%,实现原煤清洁高效分选。提升产品定制化水平,发挥智能洗选效能,提高煤质调控能力,赋予商品煤“灰熔点高、灰白度高、水分低、硫分低、产品质量稳定”的品质特点,带动下游行业减污降碳。“绿色煤炭”品牌越来越响亮。

生态优先 拓宽“两山”转换之路

向“黑”金要生态、向生态要发展、向发展要未来。

准能集团在推进矿业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同时,不断拓宽绿色产业多元化发展,开辟了“造绿储金、点绿成金、以绿探金、扩绿增金”多元转换路径,“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效果凸显,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准能智慧”。

创新形成黄土高原生态修复新技术。在多年实践探索基础上,准能集团形成露天矿区水土流失控制技术体系、生态重构技术体系、复垦绿化标准化作业流程三大技术体系。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方防沙带大型露天矿区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及示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部干旱半干旱区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损伤演变及修复机理”等项目已批复立项。截至目前,准能集团复垦绿化总投入27.85亿元,完成绿化面积9.8万亩,累计种植各类乔灌木7540万株,地被3.32万亩,矿区复垦率达到100%,植被覆盖率由25%提高至80%以上,生态系统实现正向演替、良性循环。

创新集成“生态+”产业融合新路径。准能集团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以“生态+”方式贯通了工业、新能源、农牧业、文旅产业,实现了耦合发展,已建成叠翠林区、紫东农区、毓秀景区等8个生态功能区。现存栏优质肉牛2000多头,种植牧草1万多亩,开发饲料及小杂粮种植基地3000多亩,种植观赏花卉1000多亩,采摘日光温室42栋。矿区生态产品初级转化率稳步提升,初步形成露天开采与生态建设有机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

创新开启乡村振兴企地共建新模式。以矿区绿色生态经济产业为支撑,积极探索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方法、新机制,培育了“政府+企业+农户”产业联合体、“国家矿山公园+准能生态旅游区+准旗文旅集团”文旅联合体。已建成3.9万亩林果种植基地和千亩果品试验基地,每年为当地村民增收4000万元;创新开发“肉牛托管代养”经营模式,带动村民实现增收;以生态公司羯羊养殖场为龙头,带动农民销售羯羊11000多只、肉牛860头、碱稻米及果蔬280多万斤。直接带动辐射上万人就业,人均增收3.58万元,实现了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矿区“金山银山”越做越大。

创新打造“生态旅游”新高地。围绕国家矿山公园建设总体规划,公司积极推进文化和生态旅游深度融合,高标准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生物多样性公园、望兴园、日晷广场等诸多特色场馆和景观群,“现象级”工业旅游热潮持续升温。2023年,成功举办“5·19中国旅游日”内蒙古分会场启动仪式,年接待游客突破12万人次,辐射带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当地创造经济收益达2亿元。准能矿山生态旅游区先后被授予自治区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全国煤炭行业红色教育示范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文旅品牌深入人心,成为企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质动能。

创新走出跨越资源枯竭陷阱的新路子。准能集团以打造“煤海塞罕坝”为目标,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截至目前,矿区森林面积达5.7万亩、草地面积达3.3万亩,年吸收二氧化碳31.5万吨,形成约2000万元/年的CCER项目储备。下一步,将以碳汇草种植、绿色能源开发等生态工程,发展碳汇经济,力争成为国家、自治区碳汇储备试点地区和碳汇造林试点单位,在实现扩绿、降碳的同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农户增收。同时,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依靠科技创新,探索煤基纳米碳氢燃料火电发电工业化应用研究、煤基纳米碳氢燃料制备炸药、煤代油、煤化工等多领域应用研究,进一步拓展煤炭应用空间,为煤电行业落实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带来颠覆性技术变革。

驶出准能矿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宣传标语非常醒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我们发展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陪同的党建工作部理论宣传业务主管高飞骄傲地说道。

路过矿区排土场,樟子松在大雪覆压之下愈发挺拔,高飞说:“待到春暖花开,矿山生态旅游区又恢复了勃勃生机,欢迎再来做客,那时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才更有画面感。”



来源:内蒙古日报

已收藏


信息来源:内蒙古日报


绿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