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关村绿色矿山产业联盟网站!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矿业动态 > 行业动态
深入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 煤炭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日期:2024-07-03  浏览量:506  文字:【 】【加粗】【高亮】【还原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新时代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10年来,煤炭行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的殷殷嘱托,全面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加快煤炭绿色低碳转型,建设现代化煤炭产业体系,绿色低

碳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能源保障。

一、10年来煤炭工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一)推进能源供给革命,煤炭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煤炭行业始终把确保能源安全摆在首位,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础更牢固。

化解过剩产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三五”以来,全国累计关闭退出煤矿5600处左右、产能10亿吨/年以上,分流安置职工100万人左右,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煤炭市场由严重供大于求向供需动态平衡转变。

煤炭开发布局深度调整。煤炭产业布局不断向西部转移,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四省(自治区)原煤产量由2014年的26.2亿吨增加到2023年的38.3亿吨,占全国的比重提高了13.7个百分点。新疆加快释放煤炭先进产能,2023年煤炭产量较2014年增长3.17亿吨,2023年新疆煤外运量突破1亿吨,成为全国煤炭供应的新增长极。

煤炭供应能力持续提升。全国原煤产量由2014年的38.7亿吨增长到2023年的47.1亿吨,年均增速2.2%,国内煤炭自给率始终在90%以上。煤炭储备体系逐渐完善,产能储备制度逐步确立。近年来,面临自然灾害、疫情冲击等复杂形势,全国煤炭市场始终供应充足、中长期合同价格保持基本稳定,守住了工业和民生用能底线。

煤炭生产结构迭代升级。煤矿数量由1万多处减少到4300处以内,大型现代化煤矿成为全国煤炭生产主体。全国建成年产千万吨级煤矿82处,核定产能13.6亿吨/年;建成安全高效煤矿1146处,比2014年增加704处,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38%提高到70%以上,主要技术指标达世界领先水平。

大型企业引领力显著增强。一批具有创建世界一流能源企业潜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重组成立。2023年,原煤产量超5000万吨的企业达17家,产量合计26.9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57.1%;原煤产量超过1亿吨的企业达8家,产量合计21.4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45.4%。

(二)推进能源消费革命,煤炭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

煤炭行业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水平大幅提升。

煤炭清洁生产机制不断完善。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气共采、煤水共采、边采边复等绿色开发技术应用范围不断拓展。绿色矿山建设持续推进,煤炭资源回收率显著提升。煤矿瓦斯开发利用跃升发展,2023年全国煤层气产量117.7亿立方米。矿井水综合利用率、煤矸石综合利用处置率、土地复垦率大幅度提升。原煤生产综合能耗比2014年下降26.8%。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完善,二氧化碳捕集与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实现突破。

煤炭清洁高效集约化利用水平大幅提升。全国煤电装机超低排放改造超过10.7亿千瓦,占比在95%以上。高效煤粉型工业锅炉、低阶煤分级分质利用等示范成功。煤电与风光等新能源互补,支撑了新能源的快速发展。煤基新材料、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研发取得突破。一大批循环经济园区相继建成,形成了资源环境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现代煤化工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方向发展。全国煤制油产能由158万吨/年增加到931万吨/年,煤制气产能由27亿立方米/年增加到74.55亿立方米/年,煤(甲醇)制烯烃产能由226万吨/年增加到1872万吨/年,煤制乙二醇产能由112万吨/年增加到1143万吨/年。现代煤化工产业集聚化、园区化、基地化、规模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煤炭加快向原料和燃料并重转变。

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持续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推动矿区生态环境实现了从严重透支到明显好转的历史性转变。

(三)推进能源技术革命,创新成为产业重要驱动力

煤炭行业深入实施科教兴煤战略、人才强煤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基础研究开新局、关键技术破难局、成果转化解困局发力,科技创新整体效能不断提升。

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等1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提质增量,为重大重点项目攻关、产出标志性成果和培育高层次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10年来,全行业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8项;获中国专利奖132项,其中中国专利金奖7项、中国专利银奖8项。

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攻关取得显著成效。全断面硬岩巷道掘进机、煤矿掘支运一体化快速掘进系统实现工程应用,10米超大采高智能化综采技术和装备研制成功,大型矿井建设、特厚煤层综放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燃煤超低排放发电、现代煤化工技术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煤机装备制造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持续涌现,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持续增强。

数智赋能煤炭产业改造提升。截至今年5月,全国累计建成智能化采煤工作面1993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2232个。初步统计,煤炭数字产业营业收入、利润、研发投入等主要指标均保持30%左右的增长态势,相关发明专利数量年均增长超25%;在5G应用、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等领域,走在工业行业第一方阵。AI识别、矿山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在煤矿创新应用。

2023年,煤炭行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60%左右,比2014年提高10个百分点,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实现从跟踪、模仿到部分领域并跑、领跑的转变。

 

中煤集团中天合创门克庆煤矿调度指挥中心

 

(四)推进能源体制革命,煤炭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完善

煤炭行业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运行管理更加高效。

煤炭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资源税法、《煤矿安全生产条例》等颁布实施,节约能源法、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修订完善,能源法、煤炭法制修订工作正积极推进,为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煤炭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推进煤炭交易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发布实施,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显著增强。特别是“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定价机制确立以来,充分发挥了煤炭经济运行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

煤矿安全治理水平整体提升。煤矿安全治理体系逐渐完善,安全治理模式逐步向事前预防转型。2023年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比2014年下降60%以上。

(五)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煤炭国际交流合作开创新局面

煤炭行业积极扩大煤炭领域对外开放,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区域建设大局,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煤炭合作新格局。

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煤炭企业通过参与境外资源勘探开发、一体化联营、技术装备输出、工程承包运营等多种方式“走出去”,全球配置资源能力持续增强。国家能源集团产业遍及美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山东能源集团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南美等地区资源开发取得重要突破,中国中煤、中国煤科、郑煤机等大型企业智能化煤矿综采成套装备及技术服务出口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区。

精心打造高层次交流合作平台。深化与世界能源机构、主要产煤国家政府、协会和企业的合作机制,举办4届中国国际采矿展,展会规模、社会关注度、国际影响力取得新突破。组织召开中国国际煤炭发展论坛等国际性活动,展示我国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成果,讲好中国煤炭工业发展故事,凝聚全球煤炭行业共识。

二、准确把握新时代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方向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心重视煤炭工业改革发展。“十四五”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3年到煤炭企业考察调研,多次对煤炭安全稳定供应、煤炭科技创新、清洁低碳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等各方面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殷切期望。全行业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新征程上必须牢牢把握的最基本方略。

坚持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首要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煤作为主体能源是必要的,否则不足以支撑国家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确保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十四五”及未来一个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向好发展,能源需求将保持刚性增长。立足我国资源禀赋条件,煤炭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强能源保障,是应对世界变局加速演化的复杂局势和各种风险挑战,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的核心支撑。

坚持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煤炭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竞争优势的新支撑、科技创新的新标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煤炭行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当前,煤炭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体系重塑、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应进一步坚定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步伐,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坚持把绿色低碳转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一种能源,煤的量要控制,要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走转型升级这条路。要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当前,新能源已经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步伐将加快。煤炭企业应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煤矿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步伐,实现煤炭生产提质降耗、降本增效;加强煤炭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推动煤炭向原料、材料和终端产品转变,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促进煤炭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把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中心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煤炭行业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能源行业,不仅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煤炭产业链涉及电力、钢铁、化工、建材等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重点产业领域,打造安全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才能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煤炭企业应进一步明确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职责使命,聚焦经济建设中心工作,更好发挥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的保链、稳链作用,加快补短板强弱项,优化产业链布局,不断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协同性和竞争力。

坚持把矿工的美好生活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煤炭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既有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也有数量可观的微利和亏损企业,老矿区煤炭企业转型发展亟待精准的政策支持。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煤炭企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充分性,改善职工工作生活条件,提高职工收入水平,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美丽矿山,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矿工,不断增强矿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加快推进煤炭工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能源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建设需要煤炭兜底。当前,我国煤炭工业正处于由大变强的战略机遇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技创新能力、关键核心技术、高端人才支撑、老矿区转型发展等方面存在不少短板弱项。煤炭行业将找准在能源强国建设中的战略定位,深入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把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持续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成效,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增强煤炭安全稳定供应能力,全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加强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先行,系统研究确定新疆等大型煤炭基地的战略定位,超前谋划大型煤炭基地产能接续。加大煤炭资源勘查和评价工作力度,增加后备资源储量,提高煤炭资源支撑保障能力。优化煤炭生产结构,布局建设一批大型现代化煤矿、安全高效煤矿,增强大型煤炭矿区稳产增产潜力。推进煤炭产供储销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煤炭产能储备制度,研究建立煤矿弹性生产机制,提升重点煤炭供应保障基地跨区域调配能力,提高煤炭应急保障能力。

建设现代化煤炭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深化数智技术、绿色技术与煤炭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推动煤矿智能化建设,以智能化变革推动煤炭产业优化升级。积极推进“数字煤炭”建设,丰富拓展煤矿数字化应用场景,推动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和共享应用,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和煤炭数字经济。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系统推进技术创新、规模化发展和产业生态建设,构建煤炭产业与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成果孵化转化、生态系统构建,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通衔接,以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化开采和清洁低碳集约化利用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二氧化碳大规模资源化利用新途径,构建自主可控、韧性多元、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产业链供应链。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打造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培养一批行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一批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尽快形成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内涵式增长路径。

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全面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攻坚战,实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推动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加强商品煤质量管理,支持煤炭深度加工、对路消费和分级分质利用,多途径提高煤炭利用和转化效率,构建煤炭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体系。有序推进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建立多联产系统下的煤化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整体推进煤炭从生产开发到终端消费全生命周期清洁管理,推动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转化、由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战略转型。

推进市场体系建设,提升煤炭资源配置效率。完善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加强煤炭中长期合同履约兑现,规范和完善煤炭价格指数,构建依法合规、竞争有序的统一大市场。研究建立煤炭上下游产业合作共赢长效机制,推动煤炭与电力、钢铁、建材等下游产业高效协同发展。发展多种形式的煤电联营、煤炭与新能源优化组合,助力构建稳定可靠、多能互补的能源格局。研究建立煤炭产业转型发展支持政策,通过市场化、法制化方式妥善解决关闭退出煤矿历史遗留问题,推动煤炭老矿区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高质量发展。

深化煤炭领域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话语权。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区域建设格局,高质量拓展国际业务,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培育企业转型新增长点。加强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围绕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绿色环保等领域开展知识交流、资源共享和协同攻关。加强与国际能源组织、煤炭和采矿界的对话与交流,构建煤炭国际贸易及技术信息交流平台,推动我国煤机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知名品牌产品。

 

来源:中国煤炭报


绿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