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关村绿色矿山产业联盟网站!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矿业动态 > 行业动态
夯实韧性城市建设的地质基础近日,《北京市城市地质工作成果通报(2023年度)》发布一系列城市地质调查、监测新数据—
来源:李红  日期:2024-09-19  浏览量:466  文字:【 】【加粗】【高亮】【还原

近日,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院发布《北京市城市地质工作成果通报(2023年度)》(以下简称《通报》),从基础地质、矿产资源、地质灾害、生态地质四个方面,介绍了北京城市地质调查、监测和研究工作的最新成果,并采用现状评估和多年动态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客观分析城市资源环境现状情况及演化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工作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地学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服务韧性、绿色、生态、智慧城市建设。

重点规划建设区地质评估有序推进,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水平不断提升

一直以来,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院主动适应首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及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需求,积极探索精细化城市地质调查评价方法体系,有序开展重要规划建设区、重点工程建设场地的基础地质调查和地下空间资源地质评估工作,切实提高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水平。

该院建设的北京市平原区活动断裂监测网于2017年开始运行,截至目前已建设水准测线4条(水准点111个)、基岩标4座、光纤测线1条、地球化学气体测线2条、GNSS监测点2个。2023年,该院在完成监测网运行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北京平原区断裂地质调查和活动断裂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研究,梳理出不同特征活动断裂探测关键技术参数推荐使用表,初步构建了活动断裂地球物理探测方法技术体系。

北京城市空间资源较为紧张,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是城市健康稳定发展的必要前提。为此,该院建设的北京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监测网自2018年运行以来,监测运行工作从未间断。2023年,该院进一步开展北京市“三城一区”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地质适宜性评估工作,对未来科学城(170平方千米)和中关村科学城核心区(75平方千米)地下空间资源进行地质适宜性评估,并划分出适宜区、较适宜区、较不适宜区及禁建区;以石景山模式口街区为试点,开展地下空间资源量监测方法研究和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估。相关研究成果已应用于《石景山区1604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地下空间专项规划》中。

为支撑北京地方标准《北京市非建设空间规划管控实施导则》的编制,2023年,该院开展了北京市非建设空间地质安全规划管控措施研究,并编制《北京地质资源环境成果图集》,提出非建设空间地质安全规划管控措施建议。

矿产资源管理更加科学,地热资源实现可持续开发利用

聚焦首都战略性矿产资源保护管理和“绿色北京”建设,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院近年来积极推进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加强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利用,大力推动浅层地热能发展,有序开发利用中深层地热资源,切实提高清洁可再生能源比例,助力北京“双碳”目标实现。

为贯彻落实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暂行办法》,2023年,该院开展了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确权登记工作,完成全部303个矿区地籍调查、登记单元预划分,并完成303个矿区三维建模,初步判定各个矿区的压覆状态。

在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院的技术支持下,北京市浅层地热能利用监测网和北京市地热资源监测网分别于2009年和2021年先后开始运行。相关年度监测数据表明,北京市中深层地热资源开采得到有效控制,大部分地热田水位稳步回升,地热流体温度、水化学保持稳定;浅层地热能开发前景广阔,北京市95%以上地源热泵项目浅层地热能利用与地质条件的适应性较好。

2023年,该院在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层地热资源勘查评价工作中,在国内首次应用光纤实时传输技术,实现了对水热型地热采灌条件下地温长期实时监测。

地质灾害防治经受历史性考验,监测预警系统发挥重要作用

北京山区主要发育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塌陷等地质灾害,呈数量多、类型全、面积广、分布不均、规模小、险情差异大等特点。在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基本建成的基础上,2023年,该院开展汛期突发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服务工作,为10个山区、半山区提供了防汛技术服务。汛前,该院安排约1400人次,完成2304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汛前排查、29处拟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现场核查、95处拟销账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现场调查;完成地质灾害隐患点台账更新,确定台账隐患点数量8532处。汛后,该院累计安排360人次,对605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汛后核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院开展的北京山区道路典型崩塌专项研究成果在“23·7”特大暴雨山区道路崩塌气象风险预警中应用效果良好——其间发布山区道路崩塌气象风险预警产品6期,240起县级及以上道路崩塌灾害中位于预警路段范围内的有182起,预警命中率达到75.83%。

“23·7”特大暴雨影响,北京去年共发生山区突发性地质灾害1266起,但在各级领导的正确指挥、各部门的密切合作下,地质灾害防治实现“零伤亡”,并形成宝贵的“北京经验”。

此外,该院建设的北京市地面沉降监测网2023年的监测数据表明:北京平原区地面沉降分布总体呈减缓趋势。为了确保首都城市地质安全,不断增强城市空间韧性,该院目前正在开展北京市重大线性工程地质安全监测网、北京市地裂缝监测网等网络的建设以及监测运行工作。

地下水资源得到有效涵养,城市生态地质环境逐渐改善

作为国际上为数不多的以地下水作为主要供水水源的超大型城市,南水北调进京后,北京地下水使用量仍占供水量的40%,居民生活用水中地下水占比则更高。

2019年,覆盖全市域的北京市地下水监测网基本建成。2023年,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院根据北京市地下水监测网数据,开展了地下水质量评价工作。相关数据表明,北京市地下水资源持续处于回补状态,平原区第四系地下水位不断抬升,地下水漏斗面积逐渐减小,地下水质量维持稳定。

为掌握北京土地质量生态地球化学的演化规律,该院建设完成北京市土地质量生态地球化学监测网,包括监测点5290个,样品采集频率为区域监测点3年一周期、重点地区监测点一年一周期。

2023年,该院开展的北京市土地质量生态地球化学成果集成及应用研究,形成了北京土地质量地球化学市级及不同分类系统下的参数集,初步构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基因库,编制了土地质量生态地球化学基础图集和评价应用图集等,解决了不同时期多个项目间成果零散碎片化、参数统计不全面、数据挖掘不充分、评价标准不统一、成果应用领域受限等问题。综合监测研究成果,北京市土地质量总体较好,全市97.8%面积土地质量达到中等以上等级。

2023年,该院还开展了北京西部浅山区生态地质安全专项调查与评价,掌握了项目区土壤环境质量,提出“地理+地质”的生态地质安全格局单元划分模式,构建了生态地质安全格局评价体系。通过分析研究2000年~2022年间项目区的遥感生态指数、蒸散量等时空变化特征,该院发现工作区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提高。此外,该院建设运行的北京市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网2023年相关监测数据显示,北京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持续改善,矿山土壤环境强风险区面积稍有减少,矿山周边地表水、地下水质量趋于好转。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绿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