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关村绿色矿山产业联盟网站!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矿业动态 > 行业动态
青山碧水绘长卷 绿色征途创新绩 ——2024年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回顾
日期:2025-02-13  浏览量:366  文字:【 】【加粗】【高亮】【还原


在甘肃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甘肃省省长任振鹤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对2024年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进行了全面总结。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祁连山生态治理成效持续巩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健全完善,祁连山国家公园创建稳步推进。实施黄河首曲湿地修复、陇中陇东生态保护修复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项目,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质优良比例98.2%,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9年达到Ⅱ类。黄河临夏段入选国家级美丽河湖。甘肃省开展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的做法得到生态环境部肯定。完成国土绿化综合治理1370.6万亩。深入推进‘三北’工程攻坚战,实施林草沙综合治理项目53个。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巩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高1.3个百分点,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98.6%。完成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和黄河警示片年度整改任务,开展黄河流域4市州省级环保督察。新建绿色矿山34座。兰州、嘉峪关、庆阳入选国家再生水试点。白银成为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平凉再获‘中国海绵城市典范’。甘南建成全国首家成规模高原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陇南获生态环境部激励表扬。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跟随大会的声音,让我们再次深情细览这片广袤的陇原大地,从祁连山的巍峨雪峰到黄河首曲的湿地草原,从陇中黄土高原的沟壑到河西走廊的沙漠绿洲,每一寸土地都铭记着甘肃人民绿色征途上的坚实步履与铿锵回响,见证着他们坚定不移、勇往直前的决心与行动。

壮美祁连山。 赵世鹏摄



祁连山:生态治理成效持续巩固

祁连山,作为甘肃省生态保护的重中之重,一直以来都是甘肃省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核心区域。2024年,祁连山的生态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在祁连山生态保护方面,甘肃省持续强化监测监管,通过建设“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对祁连山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的监测。这一体系的健全完善,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甘肃省还加强了对祁连山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实施重点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巩固提升了祁连山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此外,祁连山国家公园的创建工作也在稳步推进。这不仅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也为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更加科学、系统的管理模式。这将进一步推动祁连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如今,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蓄积量持续增加,草原生态稳定性不断增强,水域面积更加稳定。雪豹等珍稀野生动物数量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祁连山的绿意盎然,成为了甘肃绿色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甘肃省玛曲县阿万仓镇的黄河湿地景色。刘瑞祥摄



黄河流域: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9年达Ⅱ类

黄河是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区域。2024年,甘肃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水质优良比例高达97.6%,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9年达到Ⅱ类标准。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中,甘肃省深入贯彻《黄河保护法》,协同推进工业、生活、农业和尾矿库“3+1”污染综合治理。通过全面排查和整治,有效打击了黄河沿线的环境违法行为,保障了黄河水质的安全和稳定。同时,甘肃省还实施了“黄河清废”行动,核实问题点位并督促整改落实,进一步提升了黄河沿岸的生态环境质量。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具体措施上,甘肃省注重源头治理和综合治理相结合。一方面,加强了对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的保护,实施了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增强了重要湿地功能。在黄河首曲湿地,通过开展湿地修复工程,湿地面积不断扩大,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如今,黄河首曲湿地已成为众多珍稀鸟类的栖息地,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甘肃省还在陇中陇东地区实施了生态保护修复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提高了土地的生态承载能力。

另一方面,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甘肃段入河排污口的排查整治工作,通过全面排查和整治,有效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还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的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已完成了34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的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62座。这些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为黄河流域的水质改善提供了有力保障。

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流域生态环保工作进一步加强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中,甘肃省积极开展了横向生态补偿的实践探索。这一举措旨在通过经济补偿的方式激励上游地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下游地区提供优质的水资源。

在具体实施上,甘肃省与相邻的省区签订了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根据协议约定,上游地区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确保水质达到协议约定的标准;下游地区则根据水质达标情况向上游地区提供经济补偿。这一机制的建立,不仅促进了上下游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也推动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通过横向生态补偿的实践探索,甘肃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方面,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加强,水质得到了有效改善;另一方面,下游地区也获得了优质的水资源,实现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甘肃省临潭县农村的秋景美如画。朵国良摄



污染防治攻坚战:天更蓝 水更清 地更净

污染防治攻坚战是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甘肃省通过实施一系列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甘肃省通过加强工业废气治理、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和扬尘污染控制,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不断提高。如今,甘肃省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已比2023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蓝天白云已成为甘肃省的常态。

在水污染防治方面,甘肃省通过加强工业废水治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了98.6%。同时,甘肃省还通过开展黑臭水体治理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

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甘肃省通过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有效保障了土壤环境质量的总体稳定。

如今,甘肃省的土壤环境质量得到了有效改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达到91%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生态环保督察整改:推动解决了一批突出问题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的整改工作是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近年来,甘肃省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和严格考核问责,确保了各项整改任务的全面落实。

在整改工作中,甘肃省不仅注重解决具体问题,还注重从制度层面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通过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考核评价体系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监管,甘肃省有效解决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被动整改”向“主动作为”的转变。

同时,甘肃省还通过开展黄河流域4市州省级环保督察,进一步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通过督察,甘肃省发现并解决了一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光电产业落户戈壁滩。 盛文宏摄



绿色矿山:推动矿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绿色矿山建设是甘肃省推动矿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甘肃省通过加强绿色矿山建设的政策引导、技术支持和监督管理,新建了34座绿色矿山。

这些绿色矿山在开采过程中,严格遵循生态保护原则,通过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和设备,有效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同时,绿色矿山还通过加强矿山生态修复和土地复垦,实现了矿山生态环境的有效恢复。

绿色矿山的建设不仅推动了矿业的绿色发展,还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发展绿色矿业,甘肃省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为矿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再生水利用: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创新实践

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近年来,甘肃省通过加强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与管理,积极探索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新模式。

兰州、嘉峪关、庆阳等城市入选国家再生水试点城市,这为甘肃省再生水利用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通过加强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甘肃省有效提高了再生水的利用率,缓解了水资源短缺的压力。

同时,甘肃省还通过加强再生水利用的政策支持和监督管理,推动了再生水利用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如今,再生水已成为甘肃省水资源的重要补充,为甘肃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陇南市以建设“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为目标,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获得生态环境部激励表扬。陇南市通过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立“八到人”制度、实施河湖长制和林长制等措施,在环境质量提升、生态修复、污染防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同时,积极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取得的这些成绩离不开全省上下、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和积极探索。从祁连山的生态保护到黄河流域的污染防治,从绿色矿山建设到海绵城市建设,甘肃省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展望未来,甘肃省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甘肃力量。

来源:中国环境报



绿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