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淮之气概,达黄海之辽阔。江苏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深切关怀、殷切期待。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圆满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经济大省要挑大梁。江苏要把握好挑大梁的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们倍感温暖、备受鼓舞、倍加振奋。”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厅长张国梁表示,江苏自然资源系统将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以实际行动支撑江苏打头阵、勇争先、走在前、作示范,以新的发展实绩为经济大省挑大梁贡献自然资源力量。
更大力度强化要素保障,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
以占全国1%的陆域面积和6%的人口,创造了10%以上的经济总量,江苏既是发展热土,也是科技创新热土,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如何为江苏科技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张国梁表示,自然资源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江苏自然资源系统积极顺应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趋势,紧紧扭住重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持续深入开展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护航行动,切实提高要素配置精准性和利用效率,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撑。
过去一年,江苏自然资源系统紧紧围绕“争当服务保障江苏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目标,聚焦保障发展、聚力保护资源,交出了一份走在前、作示范的答卷:出台实施自然资源要素保障“19条”政策措施,实行用地用林合并审批,支撑服务重大项目加快落地建设。
张国梁认为,江苏自然资源系统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关键是要找准要素供需之间的平衡点、着力点、发力点,实现从被动保障向主动引领、精准保障转变。
在空间引领方面,统筹全省“一带两极三圈多点”创新格局,加强区域空间协同,强化规划传导落实,科学布局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展空间。持续推进产业园用地结构和布局优化,推动城镇开发边界外产业园逐步向城镇开发边界内集聚,促进生产空间集中布局,配套设施共建共享,优势产业集聚发展。
在要素保障方面,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确保重大项目“应保尽保”“应保快保”。深化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更加注重适应性和差异化,创新土地要素配置方式,强化“标准地”供给,推动“产业上楼”,支持土地混合利用和用途合理转换,探索产业链用地整体供应,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在数据赋能方面,聚焦测绘地理信息这一新型生产要素和战略性数据资源,推动产品表达从二维向三维转变,产品覆盖从陆地表面向海洋、水下、地下等方面延伸,产品应用与新经济形态深度融合,全方位推动地理空间数据发挥实效。
更大力度扛起耕地保护责任,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苏要在坚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南水北调水源安全等方面尽职尽责。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饭碗”里,盛着民意,连着民心。
张国梁表示,耕地保护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反复强调的“国之大者”。江苏既是粮食大省,也是土地资源小省,人均耕地面积仅0.72亩,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以占全国3.4%的耕地,生产了全国5.6%的粮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筑牢了“鱼米之乡”的大粮仓。
近年来,江苏厅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推动省级层面出台配套政策文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整理农用地44.5万亩、新增耕地2.6万亩,整治成效获省委、省政府肯定。积极推进沿海未利用盐碱地综合利用,不断拓展补充耕地来源。全面推动自然资源执法严起来、硬起来,督察反馈耕地“非农化”问题不断减少。
面向未来,张国梁表示,将准确把握“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永续利用”的重大要求,坚决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强化占补平衡管理,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编制实施耕地保护和利用专项规划,加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力度,扎实开展沿海未利用盐碱地综合利用,千方百计拓展补充耕地来源;以零容忍的态度严格执法监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更大力度推动规划传导实施,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不久前,江苏省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部获批,中心城区详细规划基本覆盖,村庄规划“应编尽编”,全域全覆盖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蓝图”基本形成。
张国梁表示,接下来,江苏自然资源系统将围绕“多规合一”改革部署,把重点放在推动规划逐级传导落实上,更好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引领、管控、保障作用;进一步强化空间协同,配合编制实施长三角国土空间规划,深化都市圈协同,构建省际、省内多层次跨区域规划协同机制;率先启动规划实施体检评估,衔接“十五五”规划,探索规划动态调整优化机制,保障重大战略实施、重大项目落地;深化详细规划,聚焦产业提质增效、土地混合开发利用和用途合理转换等,强化政策供给,优化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助力城市更新、产业转型升级;因地制宜、有序推进村庄规划实施,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我们将大力推进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更好支撑自然资源精准配置与高效利用,持续提升自然资源数字化治理效能。”张国梁说。
更大力度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厚植美丽江苏绿色本底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江苏厅将如何厚植美丽江苏绿色本底、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张国梁表示,近年来,江苏厅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创新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山水工程”体系,加快推进矿山、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统筹推进林地、湿地、自然保护地的保护管理,主动参与长江大保护、太湖治理,奋力构建从陆域到海域、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
不久前,江苏发布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大陆自然岸线保护任务,统筹推进海岸线、滨海湿地、海岛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构筑陆海一体生态安全体系。
“今年,我们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认真落实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管,确保重要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同时,聚焦长江、太湖、大运河、海岸带等重点区域流域,统筹推进‘山水工程’建设,扎实开展河湖、湿地、海洋、矿山等生态修复,科学开展国土绿化,继续推进浒苔绿潮防控,做好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工作,让绿色成为美丽江苏的底色、特色、亮色。”张国梁说。
据介绍,今年,江苏省政府、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共同主办2025全球滨海论坛,大力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分享交流滨海生态保护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
“我们将进一步讲好美丽中国故事,更好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厚植美丽江苏绿色本底,为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凝聚更加广泛的共识。”张国梁说。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