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正式印发《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感知数据接入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标志着我国矿山安全监管迈入“全要素感知、全流程联网”的新阶段。文末附《规范》下载。
感知数据如何织就“安全网”?
《规范》的核心逻辑,是通过统一标准将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的“呼吸、心跳和神经”全部接入国家监管平台。
呼吸:环境监测实时联网
地下矿山的有毒有害气体(CO、CO、O等)、风速、地压、水温等关键参数,每20秒上传一次实时数据,每5分钟更新统计值(最大值、最小值、均值)。这种比人类心跳更密集的数据采集频率,让井下“隐形杀手”无处遁形。例如,当一氧化碳浓度超过阈值时,系统不仅能立即报警,还能联动通风设备自动调节风速,将危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心跳:人员定位精准到秒
每位矿工佩戴的定位卡,30秒刷新一次位置信息,实时记录出入井时间、重点区域停留时长。更值得关注的是,系统对“限制区域”(如炸药库)和“危险区域”(如采空区)设置了电子围栏,非授权人员靠近时,定位卡会通过声光震动双重预警,指挥中心同步启动应急处置程序。这项技术让“人到哪里,安全管控就跟到哪里”成为现实。
神经:视频监控穿透岩层
采矿工作面、提升机房、避难硐室等关键点位的高清摄像头,按照GB/T 28181标准联网传输画面。通过AI算法识别,系统能自动捕捉违规作业行为——比如未佩戴安全帽的工人进入作业面,或是运输皮带出现异常偏移,相关画面会在10秒内推送至企业和监管部门的监控大屏。
企业转型生死时速:2025年倒计时开启
根据《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综合司关于加快推进非煤矿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及联网工作的通知》(矿安综〔2024〕9号)要求,我国矿山安全数字化转型进入加速期:
2024年底前:所有边坡高度≥150米的正常生产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在用尾矿库及符合条件的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须实现安全感知数据“应联尽联”。
2025年底前:所有正常生产建设的金属非金属矿山、尾矿库均需建成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并联网接入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平台。
这场转型对企业的考验远超技术层面:
设备改造攻坚战:老式模拟传感器需全部更换为数字传感器,通风、排水等关键系统要增加智能控制模块。
数据治理持久战:历史数据需按新标准重新编码,仅“测点基本信息”一项就涉及28位混合编码的转换。
人才争夺白热化:具备物联网运维能力的“数字矿工”,成为比采矿工程师更稀缺的资源。
原文链接: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综合司 关于印发《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感知数据接入规范(试行)》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