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关村绿色矿山产业联盟网站!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矿业动态 > 行业动态
新常态下地勘单位改革如何攻坚
来源:有色协会新闻  日期:2015-07-08  浏览量:934  文字:【 】【加粗】【高亮】【还原

  从原地质矿产部管理下的地质找矿事业单位开始,地勘单位历经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探采分离体制;改革开放时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地质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后,再到1999年“地勘队伍属地化管理,企业化经营”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的出台,地勘队伍的改革与发展从未停止过。而今,新常态下,地勘队伍改革与发展又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勇于打破思想束缚

  回顾地勘单位“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的历程,虽然一系列改革确实改善了不少地勘单位的经济状况,但总的来说,其发展仍过多依赖国家资金和政策支持。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地勘单位的衣食问题,却没有解决地勘单位的生命力问题。与此同时,不少地勘单位也强烈地意识到一直处于“打工”的窘境,并积极寻求走出“打工”窘境的途径,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其根本原因是‘顶着事业单位的帽子’,使一些地勘单位因迷恋财政补贴而养成了‘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观念,从而削弱了地勘单位主动创新的欲望,严重阻碍了‘造血’机制的形成。其次,事业单位的一些制度缺陷使一些地勘单位长期形成了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附加值的‘低价值链’模式,技术水平低,品牌建设落后,核心竞争力不强,创新乏力。因此,看似完美的‘事业帽子、企业路子’的改革思路其实也让一些地勘单位错失了不少发展机遇,正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重庆市地勘局川东南地质大队地质调查院院长胡云喜不久前在一次地勘工作会议上如是说。

  胡云喜表示,由于地勘单位长期所形成的惯有观念,在思想上更倾向于依赖事业体制,不少干部职工面对市场不愿意轻易摘掉事业单位的帽子。据有关“事改企”现状调查显示,各省市地调院、研究所均选择公益一类,多数地勘单位选择公益二类,只有少数地勘单位选择企业,特别是西部地区,选择公益二类的地勘单位数量明显多于东部地区。此次调查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目前不少地勘单位干部职工思想仍较为保守,对走企业的路子信心不足。

  当下,一些事业单位性质的地勘单位的性质决定了其是不以盈利为目的公益性单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勘单位的积极性,导致其不能放开手脚,长期处于“想放开干,又不能放手干”的尴尬局面。

  不少专家认为,地勘单位要走出目前的窘境,应打破惯有的历史束缚,解放思想,拿出破茧重生的决心积极适应地勘市场,接受市场洗礼。

  各地勘单位从地勘局长到各队队长,再到每位职工都要坚定信心,打破传统地勘队伍组织架构,积极推进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建立以分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企业激励机制,为改革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这些年,地勘单位许多干部职工都非常关注改革的发展方向,却忽视改革还应结合自身的性质和特点。也就是说,地勘单位先要明确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找准定位后,再谈其改革和发展方向,这点尤为重要。

  目前,全国地勘单位分类改革进入了攻坚期,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因此这类地勘单位的改革发展应着眼于如何更好地调动积极性。另一类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地勘单位转为企业,将彻底摆脱原有体制的约束,加大改革的步伐,快速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形势,找准自己的生存之道,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依法合规地推进改革

  新常态下,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地勘行业“事改企”的这部分单位无疑面临着重大抉择,“一方面他们需要自我拼搏,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协同,进行顶层设计,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引导,依法合规地推进地勘工作改革。”专家们中肯地提出。

  记者了解到,上世纪80年代,在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地勘单位也加入了改革的浪潮。当时,政府指导性文件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土资源部关于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的若干意见》、《国土资源部关于促进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等。这些文件精神为地勘单位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却没有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平台,也就是说,给了地勘单位好的政策但在执行上却打了折扣。一些地勘单位为了解决单位可持续发展问题,尝试着办公司、搞合资、办矿权,这些看似合理但是否合法合规值得商榷。再比如,当前不少地勘单位从事了不少国家财政项目,财政项目的一个显著特点均是采取定额预算的标准执行,对项目本身而言不允许有盈利。这看似与地勘单位性质不允许有盈利完全相符,但按照当前地勘单位的实际情况,庞大的离退休包袱很难让不盈利的地勘单位生存。

  与此同时,过去的10年,地勘单位的很多做法、探索及实践成果,现在受到了审计方面的强烈质疑,而且可能还要受到一定程度的处罚。显然,地勘单位在以后的改革发展过程中,急需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并与其他政策协调一致的情况下,依法合规地推进地勘工作的改革发展及创新。

  在这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所有被改为国有企业的单位(包括国有地勘单位),是否同现有的其他国有企业一样获得同样 的定位?结合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历程,其改革发展经历了扩大经营自主权、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3个阶段,通过以上3个阶段的改革使国有企业逐渐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集中。然而,“本次地勘单位分类改革还停留在解决‘姓事’还是‘姓企’的阶段,国家是继续偏重于减轻地勘单位对政府财政的压力,还是偏重于地勘工作对国家战略的重要性?换句话讲是国家继续拿钱请地勘队伍干,还是放手,让国有地勘单位自己单干?这将对改企后的国有地勘单位发展起到指针性的作用。”胡云喜这样认为。

  对此,胡云喜进一步予以说明,从国家现行的找矿模式看,地勘单位主要承揽来自政府和企业的地勘项目,从而参与到地勘市场中来,地勘成果完全提交给政府,政府在对找矿成果形成矿业权后,进行市场招拍挂出让矿业权,政府和地勘单位对地勘成果没有分配和共享关系,地勘单位不能成为地勘市场的主体,也就是常说的“打工”身份。

  其实,从以下各方面因素考虑,政府放手的时候到了。一是地勘队伍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现在,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地质找矿技术和人才队伍,对全国矿产资源分布情况和矿产类型摸清了家底,总结了切实可行的找矿方法;二是地勘队伍“打工”身份弊端越发凸显,实践证明“打工”身份的存在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地勘队伍的生存问题,不利于调动地勘单位的主观能动性。更有甚者,地勘单位为了生存,盲目争取国家财政资金而找矿,其结果是既浪费国家资金又达不到找矿效果。三是从国家战略层面上讲,特别是从海外获取资源,依靠现有的地勘队伍“走出去”运作资源几乎不太现实。近几年,虽然国家出台了境外风险勘查基金,鼓励地勘队伍实施“走出去”战略,但是一些大型国企对外投资失败的案例,及海外项目80%的失败比例,同时也敲响了警钟。

  在此情形下,作为一个弱小的地勘队伍,在没有资本、政策等支持的前提下,“走出去”谈何容易。因此,纵然未来有再多的矿业发展高潮和发展机遇,地勘单位也只能望尘莫及,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些都需要具体支持措施来扫清障碍。

  深入思考,尝试新的切入点

  地勘单位改革已有几十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一些深层次问题已摆在面前,也给新一轮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胡云喜认为“地勘单位应该深入思考,尝试新的切入点”。

  一是地勘单位改革道路上的商业模式探索。新常态下,地勘单位应转变发展方式,以企业身份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积极创新商业模式,对自我发展进行颠覆性思考和重构,重塑商业模式,将传统技术、国家政策、外部资金渠道等因素,转化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环节,从而蜕变为探采一体化的国际矿业公司。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地勘单位逐步确立自身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进而激发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这是地勘行业探索发展的新方向。

  二是地勘业务的拓展与转化。按照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对地质工作紧紧围绕“服务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服务地质环境保护,服务防灾减灾,服务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重大工程建设,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五个服务的总体要求,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具体地质问题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的综合部署,给地勘单位的业务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再一次充分说明了地质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面对这样的形势,地勘单位必将思考自身业务的拓展和转化等问题,地勘单位业务的拓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传统地质勘查技术的优化和新技术的革新。过去10年,地勘行业迎来了发展的高潮期,各地勘单位也不断发展壮大,然而一些地勘单位普遍存在技术人员年轻化的现象,加之生产任务繁重,从而忽视了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地勘单位在矿物学、自然界形成矿物的地质作用过程等方面拥有足够的技术和经验优势,如岩浆成矿作用、接触交代成矿作用、区域变质成矿作用等。地勘单位能否结合材料学开展交叉研究取得新技术、新材料的突破,从而取代传统上社会对金、银、铜、铁矿的需求,进而实现技术与成果的转化值。

  “互联网+”助推地勘单位发展新格局。当下,“互联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许多行业搭上互联网均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目前,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渗透已是不争的事实,地勘行业作为传统行业,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应该深入思考与新技术的结合。比如,全国所有地勘单位现有的技术资料及信息经过保密等级处理后,能否利用互联网平台集成、交换、运用,从而实现高效、快捷、节约;地勘单位现有的优质资质和成熟技术能否结合互联网快速寻求合作伙伴;在国家加快实现找矿突破战略中提出的“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地质找矿新机制中,能否考虑利用互联网打造切实可行的多元投资制度平台,等等。

绿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