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关村绿色矿山产业联盟网站!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矿业动态 > 绿色矿山
聚焦两会丨关于加快绿色矿业发展步伐,他们这样说
日期:2023-03-17  浏览量:1654  文字:【 】【加粗】【高亮】【还原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矿业作为我国的传统行业,需要不断加快绿色可持续发展步伐,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快建设智能化矿山。

针对绿色矿山建设以及废弃矿山修复,多位代表委员提出了建议。

 

 

 

 

政策方面需要持续发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绿色矿山推进委员会名誉会长武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绿色矿山推进委员会名誉会长武强提出,矿业工程活动在为国家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由于多种原因,也诱发了让人十分痛心的严重矿山生态环境问题。自我国提出绿色矿山概念以来,目前经企业自评、第三方评估、省级核查推荐,已有1200余家矿山企业被评选纳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库,但占全国矿山总数不到3%,距离建设全面化绿色矿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何科学地破解人类为了生存发展而实施的开发利用工程活动与其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矛盾和冲突难题?武强认为,绿色矿山建设和绿色矿业发展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金钥匙”。

武强院士提出,目前纳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的矿山不到全国矿山总数的3%,且以大中型矿山为主,但我国小型矿山比例约占70%,绿色矿山建设任务艰巨。他建议,建立由政府、企业、公众、社团等各方组成的社会监督体系,健全绿色矿山企业信息公开机制。

武强院士认为,加强绿色矿山建设的系统化思维。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原则,进一步健全绿色矿业发展工作机制。绿色矿山建设在横向上要多部门协同管理组织,或成立国务院(发改委)绿色矿山办公室;在纵向上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创机制;探索绿色矿山建设合同管理,在矿业权新立、延续、转让等环节合同签订时落实好建设内容,分别明确新建矿山和持证生产矿山的绿色矿山建设要求。绿色矿山建设和绿色矿业发展要以系统化理念为指导,加强“矿-农-城复合区”一体化规划建设;构建由政府、企业、公众、社团等各方组成的社会监督体系,健全绿色矿山企业信息公开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

 

 

同样,提出做好顶层设计的还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他建议,绿色矿山建设应从4个方面发力:一是以顶层设计为引领,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废弃矿山绿色资源治理体制机制。将废弃矿山绿色资源开发利用作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支撑“源-网-荷-储”系统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企业主体地位,鼓励支持企业修复和开发利用废弃矿山绿色资源。建立废弃矿山能源资源综合协调管理机构,构建“源头预防、过程控制、综合治理、收益共享、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治理体系。

 

技术支撑依然是第一位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新疆区委会主委、新疆国家305项目办公室主任马华东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新疆区委会主委、新疆国家305项目办公室主任马华东提交的绿色矿山建设方面的提案则从如何打通通往绿色的最后一公里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建议,实行党政同责,比照“河湖长制”等管理办法,将绿色矿山建设工作列入党政绩效考核,试点推动“矿长制”。

先进的技术是绿色矿山由外而内绿色的保障。马华东委员提出,“要在强化技术创新上大做文章。”马华东认为,要创新资源开发技术及安全体系建设,推进矿山数字化、智慧化建设,实现采选冶过程的环境干扰最小化和生态再造最优化,通过自动化智能化开采,提高资源利用率回收率。

在此基础上还要创新矿山修复技术体系。马华东说,要统筹土壤治理改良、植被修复、植物与真菌联合修复、采矿区修复等环节,着力修复并保持层次分明、稳定性强的矿山生态环境。通过应用虚拟现实技术,为矿山生态监管、修复提供实时指导场景。

武强院士提到,建议完善绿色矿山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绿色矿山评价指标不仅考虑矿区环境、资源开发方式、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与智能矿山、企业管理和企业形象等,而且应综合评价矿山的生产安全、职业健康、资源回收和开发效益等指标。

 

废弃矿山修复同样重要

 

废弃矿山是构建“多能互补”新型能源体系的天然基地,开发利用废弃矿山绿色资源是贯彻落实“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重要举措。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政协副秘书长贾正兰

 

 

针对当前黄河流域采煤区环境问题,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政协副秘书长贾正兰联合14位全国政协委员呼吁,开展试点先行先试,为黄河流域矿区采煤区生态修复总结经验、复制推广非常必要。贾正兰等委员在陕西省榆林市调研时发现,榆林市生产的煤炭、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供应全国,本地发电量中近一半用于外调,为全社会承担了高比例能耗和碳排放,特别是采煤形成的1286平方千米采空区和1001平方千米沉陷区带来很多问题。

因此委员们建议,将榆林列为矿区采煤区生态修复试点市,支持榆林市在确保生态效益的前提下,突破林地和土地政策制约,按照林地和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原则,对各类地块进行规模化、成片化治理,重点实施“新能源+”“农业+”“生态+”等规模化治理工程。此外,委员们还建议,国家制定出台《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条例》,突破企业自提自用的局限,以法规的形式,由地方政府统筹使用修复基金,引导矿区生态修复从“矿权”治理转向“流域”治理,以系统思维和整体举措推进沉陷区综合治理。

袁亮院士从市场+政策的角度给出了建议,废弃矿山修复要以科技政策为支撑,加大绿色资源开发利用科研攻关支持力度。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为牵引,布局国家级科研项目,支持废弃矿山“多能互补”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基础研究,加快推进废弃矿山清洁能源开发利用重点领域科研攻关。还要以产业政策为托举,引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盘活废弃矿山绿色存量;实施废弃矿山生态补偿机制,设立“恢复(治理)基金”支持废弃矿山修复;探索碳市场等“定价机制”,采用PPP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促进绿色产业与金融资本有机结合,推动废弃矿山由“碳源”向“碳汇”转变。

另外,袁亮院士还提出了废弃矿山资源化利用应纳入地方政府绿色GDP核算体系,创新废弃矿山绿色资源开发利用数据收集监测技术与管理机制,以绿色GDP约束指标助推废弃矿山资源化利用和区域行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本文原载于3月10日《中国矿业报》4


绿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