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低价竞争现象在环保市场频频出现,污水处理、垃圾焚烧等领域一再出现低价情况。
对于煤化工等重排放负荷的行业,做好污染治理对行业可持续发展和地区环境质量改善都具有重要意义。
而目前低价中标在煤化工环保项目中的“泛滥”,已经显现了不少负面影响。
一方面,生产企业招标的时候价格往往很低,但是项目建设过程中投资会增加,低价中标并没有真的达到省钱的目的。
另一方面,大部分以低价接单的企业只看重眼前利益,这样的经营模式影响了行业发展,也令企业丧失了产品开发、工艺创新的能力。
煤化工零排放涉及整个体系,对技术组合的要求更加严格。而目前技术碎片化、集成度不高是普遍的问题,各单元技术之间仍存在匹配度差、难以有效衔接的现象。
推荐采用标底中标,业主通过第三方咨询机构对工程实施一系列的评估,得出符合业主要求和当前市场价格的工程造价。这可以在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同时,保障环保企业的利润。
违法排污、高浓度含盐废水污染、二氧化碳排放量高、空气污染直接影响附近居民生活……近10年来,我国煤化工产业出现了不少环境负面新闻。记者在最近的采访中发现,谈到这些问题时,无论是生产企业、环保企业、行业专家,都谈及环保工程低价中标的影响。
低价中标本应是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评标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标人的投标应“能够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并且经评审的投标价格最低……”但在煤化工环保项目的招标过程中,低价中标却成为企业恶性竞争的手段。
低价中标
为何成为“潜规则”?
巨额投资难以承受,生产企业能省就省,但前期低价很有可能导致后期投资追加,得不偿失
据记者了解,煤化工环保项目低价中标的“潜规则”最早要追溯到煤化工产业刚起步时。“十二五”期间,煤化工产业取得了较大的工程化进展,而当时煤化工废水、废气、废渣可直接应用的处理技术很少。尤其是废水的处理,因为成分复杂和近零排放的要求,达标更加困难。
根据《关于规范煤制燃料示范工程的指导意见》(第二次征求意见稿)要求,煤化工项目要达到零排放。而要基本实现这个目标,项目的环保投资至少要占项目总投资的5%~8%,其中水处理的投资在环保投资中的比例甚至达到30%左右。巨额投资令许多生产企业感到难以承受。
“我们上煤化工项目的时候,水处理零排放的技术应用先例几乎没有。项目投资已经很高,为节约投资,只能在环保技术装备上压价。”一位不愿具名的企业负责人说,这是早期煤化工业主的普遍心理。
即使知道有好技术,但招标企业也会割舍。在神华宁煤煤化工零排放项目EPC总承包招标中,国内企业的标底都在3亿元左右,而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和法国威立雅公司的报价是8亿元的水平,最终第一次招标被宣布流标。在低价竞争的中国煤化工水处理市场,虽然对自己的技术充满信心,但走高价路线的国外环保企业只能望洋兴叹。
在生产企业“能省则省”的原则下,煤化工环保一起步就陷入了竞相压价的恶性竞争。
比如,某废水深度处理回用项目招标文件明确提出:项目采用乙方垫资建设的方式,工程竣工、调试合格后进行72小时性能测试验收,然后进入一年经营考核期,全年各项指标合格,才将项目款分3年支付乙方。这意味着最终中标的环保企业需要承担着所有风险,投入近亿元才能得到项目。
“从实际的情况看,生产企业招标的时候价格往往很低,但是项目建设过程中投资会增加,低价中标并没有真的达到省钱的目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韩洪军说。
据记者了解,大唐克旗煤制天然气项目后期对于水处理追加了近20亿元的投资。“像这样通过不停地改造来完成的环保项目,有的时候改造花的钱都能赶上中标价格了。”一位知情人透露。
即便已追加了巨额投资,大唐克旗煤制天然气项目也还要面对高达7元/吨水的处理成本。有专家分析,普遍的废水处理成本在4元/吨水左右,以一个煤化工项目每天几万吨水的处理量来计算,在招标时只看投资不看后续运营成本的低价中标,得不偿失。
煤化工环保毁在低价中标上? 环保投入成本高、技术不成熟是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