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强调,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中心议题,进一步明晰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所在,并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玉峰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绿色发展体系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建设美丽中国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建设绿色发展体系意义重大
作为国家煤炭能源基地和山东省工业中心城市,济宁市的能源消耗以煤炭为主,电力、焦化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数量众多,分布密集,是典型的煤烟型大气污染城市,也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之一。
通过强力环保督察与整改,2017年以来,济宁市去除粗钢产能30万吨,核减煤炭产能1558万吨,2069家企业全部完成清理取缔或改造提升任务。
2017年1月至10月,济宁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53微克/立方米,在京津冀“2+26”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中,获得PM2.5浓度值最低和改善幅度最大“双第一”。
得益于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济宁市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由年初的2%提高到7.5%。特别是受环保倒逼因素驱动,环保领域投资增长80.2%。
可以看到,强化环保督察非但没有影响济宁市工业经济指标,反而为其工业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同时,大气治理成果也反映到民生健康上,根据官方资料显示,济宁市呼吸道疾病患者较上年同期下降14%,特别是儿童患者数量同比下降20%左右。
正因如此,在李玉峰看来,建设绿色发展体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
“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对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极端重要性。”持同样看法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曹明德对《法制日报》记者说,这是由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和建设生命共同体的内存逻辑所决定的。
曹明德具体分析说,公众不断增长的对“优质生态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需求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重大命题,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生态可持续性,其内在的逻辑是经济社会发展有赖于生物圈为人类这一物种所提供的物质和能量,以及消解、容纳环境污染和自我恢复的生态承载力。人类有赖于自然界及其他生命形式,人类的活动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否则人类对自然界及其他生命形式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曹明德进一步向记者阐释说,建设相应的绿色发展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在曹明德看来,生态文明的伦理学依据包括三个维度:代内公平、代际公平、种际公平,这是生态文明理念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超越,因为后者只包括前两个维度。生态文明的伦理强调生态可持续性,强调对自然界本身及其他物种、其他生命形式的尊重,从生态整体主义的高度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是地球上的生命共同体,“由此可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也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应有内涵”。
三大产业体系全方位推进
标准件产业是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的传统特色产业,产销量约占全国的45%。同时也面临着“散乱污”的处境,生产标准件的企业具有数量多、单体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竞争力弱、污染环境等突出问题。去年永年区拿出重新“洗牌”的力度,通过在全区开展拉网式摸排,共排查出14950家“散乱污”标准件企业。按照“两断三清”标准取缔5094家,其中1712家启动环评编制,1590家完成通过审批,发放排污许可证622家;引进21个高端标准件项目,总投资达230多亿元,产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与此同时,截至2017年10月,永年区空气质量明显好转。
这些数据背后,是借助生态环境保护完成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对此,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环境战略部主任俞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绿水青山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从这个意义上讲,抓环保就是抓发展,就是抓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在曹明德看来,建设绿色发展体系是指建立绿色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体系,包括绿色发展的农业、畜牧业、工业、金融、贸易、投资等体系,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全面绿色化。其重点应当包括建设生态农业,绿色农业体系是在维持和改善生态承载力、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正确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提升农作物品质和农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
“现代畜牧业体系应当在承继传统畜牧业优点的基础上,提供符合国际通行标准的动物福利,恰当运用现代科技来提升畜牧业的质量和效率,保障畜牧业产品的安全。”曹明德说,在工业领域,正如上面例子中谈到的,建设绿色工业体系的重点工作应当包括工业体系的转型升级,全面清理整治小、乱、散、污企业,彻底淘汰那些技术含量低、污染密集型、能耗密集型的企业,“应重点扶持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科技含量高、低污染、低能耗的企业,逐步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转变,打造中国制造的升级版。因此,绿色、循环、低碳应当是绿色发展体系的主格调。在第三产业领域,建设绿色发展体系同样十分重要,如建立绿色金融服务体系,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手段引导资金流向绿色发展领域,抑制重污染行业和企业的扩张”。
依法治理保障绿色生产消费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通过法治保障绿色发展体系建设,成为受访专家眼中的重点。
“建设绿色发展体系有赖于完善的法律制度及其有效的实施。眼下,我们业已制定颁行了一系列鼓励、支持绿色发展体系法律,包括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等。但是,很多法律法规制定颁行之时是在经济大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其宗旨和原则并未体现绿色发展思想,因此,需要在以后修改相应法律时加以改进。”曹明德向记者举例说,比如商品的过度包装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铲除这样的现象不仅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也需要法律加以促进和保障。因为,法律及其精神既是道德的体现,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促进道德进步和重塑社会风尚。因此,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离不开法律的引领和保障。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看来,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实现促进绿色发展的治理,一是需要依法治理,“这些年来,我国绿色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标准不断完善,有力保障和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一些行政命令式‘一刀切’的强制性手段,可能会立竿见影,但不能保障可持续和公平有效的绿色发展。只有做到公开、透明、法治,让企业、社会有预期,守规则,发展才能永保绿色”。
“二是需要科学治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际上是一些科学合理的比例关系。比如,草原载畜量,也是在一定自然气候条件下牧草生物质产出与食草动物生长需求之间的平衡。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科学认知和技术经济可行是前提。”潘家华说,三是需要参与式治理。绿色发展,需要政府主导,需要企业作为绿色主体来实施,需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指向。公众的参与,不仅是对政府和企业的监督,更是绿色自觉的源泉。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绿色互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绿色治理格局。 (李晓军)